搞好审前调查,做到有备而审
2017-06-19鹿小林
鹿小林
摘 要:审前调查是制订审计方案的依据,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必须全面掌握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环节及所起的作用,认真收集分析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制订审计方案,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审前调查 审计 质量
审前调查已经成为国际上认同的审计惯例。《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将审前调查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环节,并具体规定了审前调查的目的、任务、方式方法和时间,明确了审前调查的法律地位和实施方法。因此,应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人员必备的工作意识。
一、审前调查应注意克服三个倾向性问题
目前,在审计实践中存在忽视审前调查的现象,比如重审计过程、轻审前准备,重账目查验、轻审中分析等。
(一)对审前调查认识不清,准备不足
目前,有不少审计人员把审前调查工作看作应付的程序,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比较熟悉,或者认为被审计单位规模很小,没有必要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审前调查,工作中敷衍了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审计之前不充分收集项目基础资料,对项目的了解仅限于自己的经验,从而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步骤和方法缺乏指导性,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审前调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
参审人员要提高对专项审计调查重要性的认识,熟悉所调查系统或单位调查事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吃透专项调查方案的要点,在全面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专项调查方案的理解。有的审计人员对一些业务数据、原始数据的收集、财务数据的异常变动不够重视,缺乏揭示问题的敏感性。这势必导致审计质量不过关。
二、把握四个环节,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关系到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特别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完整的审前调查应当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要了解被审单位机构设置、人员、财政隶属关系,被审领导干部任职、兼职、职责分工等情况。
二是做好到被审单位现场调查的准备,查看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岗位设置及职能分工情况,了解被审者个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情况。
三是重点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经济决策及其执行情况、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规范、财税政策法规等,并根据需要延伸走访其下级单位或相关联单位,从中发现问题或线索。
四是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根究被审计单位内控的薄弱环节,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三、开展审前调查应注重结果运用
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从审前调查的实践看,搞好审前调查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从而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
(一)全面收集和掌握审计对象信息资料
通过对以往审计资料的分析,掌握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发现该单位的内控薄弱点。在此基础上向审计对象索取会计信息和内控制度,以节省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以了解单位资产管理使用情况;经费拨款及支出情况表。内容有:经费项目、财政拨款数。以了解经费预算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果。
(二)分析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确定审计重点
审前调查阶段开始收集审计对象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包括会计报表、电子数据、银行账户情况表等,寻找审计线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来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切忌工作程式化。
例如,一个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前调查重点:包括单位预算编报及财政批复情况、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资金拨入情况、预算外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情况等。
例如,對一个学校食堂管理的审前调查,调查工作方案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就是要初步摸清该校食堂的背景、发展的进程和现状,采访校长及有关领导,了解学校食堂设施的改善及在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学生用餐收费标准,食堂的规模等,初步发现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