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017-06-19张晓东

报刊荟萃(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探索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张晓东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被全国教育界的权威及专家普通推广,一时之间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了阵阵波澜,引来了教育界的一次次革新。正当教育精英们遨游于素质教育的激流中还未回首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带来了惊涛骇浪,当然高中语文也不例外。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中国历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下流行的素质教育根本不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难使其两者相得益彰。其实不然,正是由于高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更加地容易实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

那么怎么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呢?接下来我就这一问题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简单地谈几点观点看法。

一、在中国,文化教育始终与国民素质相并存

人的素质由生理素质与人文素质两方面构成,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是教育无法改变的,但人的人文素质是通过后天看书学习、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文素质。

然而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长河川流不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教育在国民素质的改变中永驻舞台中央。其实从《易经》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用礼乐的方式来教育熏陶人的内在修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行者胡适先生,很多人原本以为他是对传统文化深恶痛绝的,但却出乎所有人预料,他为将要出国留学的清华大学生列出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包括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元曲、宋词、唐诗和传奇小说等等。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用来提高国民素质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文化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中国古代经典《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可见中国古代就已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看得极为重要。中國传统文化中的“仁、仪、礼、智、信”更是当今时代所缺乏,需要现代人学习形成的素质之一,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以及《孝经》中“孝,百德之首,百行之始,众教之本”关于人的道德素养的阐述,《孟子·离娄上》记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强调诚信乃做人之本。并且《易经》中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以及“唯变所适”的思想也与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着相似之处。

三、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语文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首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辑材料大多来自传统文化,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其次,高中语文中关于美的思想古今相似。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送杜少府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意之美与今天的“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相互勉励情怀之美异曲同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与现在追求的创新精神有相同的魅力。而这些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调节还是美的教育方面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发展变化。再者,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运用语文知识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传统文化也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与高中语文的基本特征特别相同。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塑材。让素质教育在不知不觉地语言学习中得到实现。在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探索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