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走进语文文本最深处

2017-06-19黄小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黄小霞

【摘 要】文本细读以文本为中心,能促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对其语言、结构、主题等进行深入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和文本形成深入对话。通过品悟文本语言能感受到文本独有质感;通过感悟作者情怀能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能更好地探究文本主题;通过剖析文本表达方式能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西方文论的重要流派,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在语境条件下对文本进行分析,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内部,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感受文本的象征修辞意义,体会到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心灵感受。文本细读能在更大程度上让初中学生感受到文本内部语言的丰富性,进而对文本的内涵产生丰富理解,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一、品味语言,感受质感

学者瑞恰兹提出,在进行文本细读时要重视研究某个词句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能促使阅读者了解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品味语言,则也要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独有的质感,感受到作者使用某词句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说,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并非将文字割裂开来分析,而应该考虑到语言之间复杂的关系,考虑其多义性。

阅读《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文章的词句,感受这些词句在上下文中的独特韵味。我提问:“‘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这里用‘慈善来修饰‘冬天。可是冬天并不是人,而‘慈善一般都修饰人,为何作者此处要用‘慈善呢?”若能结合语境品味文字质感便能很轻松地得出答案。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描绘济南的景物,将“济南”说成是摇篮里的婴儿,将“小山”比喻成看护“济南”的人。在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环境中,济南的人生出了安全感,因此并不畏惧冬天,因为人们知道济南在小山的庇护下能保持温暖,故此不必担心寒冬的侵袭。所以人们认为济南的冬天也是温暖的,是“慈善”的。由此可知,在此特定语境下“慈善”应该理解成温暖、舒服、能给人关怀的意思。

学者钱理群提出,文学经典是语言艺术,语言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在阅读文本时要习性品味文字的厚度、质感、力度,这样的感受才更能更准确,找到更合情合理的解释。

二、感悟情怀,碰撞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提出披文入情的阅读方式,认为阅读者要从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分析作者要通过文本表达怎样的情感,这样才能找到文章创作的源头。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是作者浸润情感之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深入感受作者情感。

《秋天的怀念》是充满了情感的文章,作者在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赞美。在教学中要体现出人文色彩,则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怀。如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重复的词句,如‘去北海看花‘好好儿活‘不知母亲的病,作者为何要重复使用这些词句呢?是作者词穷了吗?还是这其中蕴藏着特殊的情感呢?”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入手感受文本中深邃的情怀。在分析中有学生提出:“越是质朴的话语越是能展现情感,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是为了怀念母亲,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字技巧。以‘去北海看花为例子,‘看花是母亲曾经提出的,为的是让‘我心情好一些,可是‘我却一再辜负了她的好意。母亲死后,‘我才知道自己辜负了母爱,因此十分后悔,重复是为了增强情感。”

学者王针桂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应该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情感碰撞。然而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时要将分析落实在文本细读之上,要用以小见大的字句分析来建立感悟情感的切入点,而不可将感悟变得过于泛化、虚化,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这种阅读技巧。

三、探究主题,知人论世

在文本細读时教师可以围绕具体文句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究文本,然而问题若过于具体则显得较为零碎,初中学生整理归纳能力较弱,过多的问题会导致其孤立地看待文本,影响阅读效果。教师不如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围绕文本整体提出主题探究类问题,让学生站在作者角度分析文本,感受文本主题。

在归纳《最后一课》主题时,我让学生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式,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思考。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少能展现文章背景的词句,如文章提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在“我”看来这十分有趣,然而这真的是有趣的事情吗?又如韩麦尔先生说柏林下达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一再表示自己讨厌学习法语,但是当他得知再也不能学法语后,却反而感到有点失落,这是为什么呢?在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可以知道普鲁士军队侵略了法国,因此而逼迫法国人民学习德语。在此背景下可以发现“我”的心情变化,从茫然无知,认为普鲁士兵训练好玩到被韩麦尔先生的话触动,对原本讨厌的法语产生情感,幼小的“我”的爱国情感被触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爱国主题。

学者钱理群提出,阅读就是要用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形成共鸣。若能让学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则能令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创作文本的主题,让阅读更具有整体性、深入性。

四、剖析手法,学习表达

表达手法也叫艺术手法,是作者将形象思维表现出来时所用的具体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表达手法除了有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包括比喻、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一个优秀的作者往往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法,利用其产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表现效果,令文章语言更准确,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明确。

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文本的对比手法,学习文章如何在对比中叙述故事,表达人情冷暖,揭露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归纳和整理后,学生发现文本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情节对比、人物态度对比、人物性格对比、环境对比等。以人物态度对比为例子,在文本细读中可以发现当于勒没钱时,“我”的父母将其定义为“坏蛋、无赖”,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其“打发到美洲去”;但是当得知于勒有钱后,则盼望其归来,甚至计划用于勒的钱买“一所别墅”;待到在船上发现于勒还是穷光蛋时,又开始咒骂于勒,称其“流氓、贼”。通过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能看出于勒夫妇被金钱社会的思想所影响,内心充满小市民的势利心理。学生在分析中可以知道,通过合理使用表现手法能体现人物性格。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剖析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手法,思考其如何综合使用这些手法,令文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自己写作时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手法,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著名教师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在“教什么”方面没有形成共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效率相当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注重在一定语境下分析文字的意义,感受文字的张力。通过感受文字质感,体会作者情怀,探究文本主题,剖析文本表现手法等方式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和文本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侯静.走进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更具美感[J].生活教育,2014(21):95-96.

[2]马玲云.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芳香四溢[J].中学语文旬刊,2013(33):83-84.

[3]许真真.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2):51-52.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