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神兼备

2017-06-19朱永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

朱永章

【摘 要】写人的散文多用于传记跟人物小品文,在选材上多选取人物生平事迹,因而内容上看起来杂乱,处理好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对于理解文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跟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形神互为补充,形为神的依托,神为形的领导;形如人的躯体,神如人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掌握散文的形神之间的关系,阅读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关键词】散文;阅读;形神兼备

写人的散文多用于人物传记的写作上,另外一些记人的小品文也常选用生活中普通的小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初中语文中选取的《台阶》、《我的老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都是这类文章中的典型代表。这类文章内容上较为散乱,文中关于人物的几个事件的叙述看上去毫无关系,甚至有些根本就是相反的。几千字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上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最集中的体现在对于文章中心的把握和对于材料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有些学生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时候,对于阿长之前的种种不好提出质疑,觉得这部分应该省去或者删去;有些在阅读《背影》的时候,提出作者写背影那段较为简洁,之前的大量篇幅在写祖母去世的事和家里光阴惨败父亲的颓境,认为这部分的内容应该略写,基本可以一笔带过。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必迷信经典,但是这些疑问确确实实是我们阅读的障碍,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整体性跟材料的合理性呢?我认为,把握好写人散文的形与神两个方面,阅读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第一、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从形、神两个方面入手,学习散文,就能够做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所谓的形就是文章的形式、内容。内容是写作使用的材料,形式是组织内容的方法。所以,散文的形,我们从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就能够明确地分析出来。给文章分段,总结大意,“形”便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神是中心,是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的一切写作活动、文章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会围绕它进行。只是,有些时候,情感的表达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契机,所以整篇文字的作用就是为了营造这个环境,创设这样一个契机,有了这两样,文章的情感、思想就显得水到渠成。这就是做文章的境界。

分析、领悟文章的“神”,也是有迹可循的。既然一切都是为“神”服务的,那么,作者写作的过程就是情感慢慢积累的过程,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思想的轨迹。感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集中爆发,集中爆发的那部分也就成了文章的高潮。

以《背影》为例,先写了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交卸,渲染了晚景凄凉的景象,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人物的情感基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的心理更加脆弱,感情也更加深刻,然后写到丧事办完,“我”跟父亲一起去南京,他送我去火车站一路的叮嘱,这时候是矛盾的发展期,父子两人的境遇不同,心境自然也是不同的,“我”二十岁,大学生,无论年龄还是前途都是最美好的,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自然是不喜欢别人的训导;父亲人到中年,晚景又不大好,加上祖母去世,亲人的离开让他更加珍惜亲情,自然唠叨、烦忧,儿子在他的心里依旧还小,远行千里之外还是不放心。父子之间的矛盾不仅仅年龄、阅历、境况之间的,还有感情之间的矛盾,历来父母对子女付出的多,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少,这样的矛盾几乎是每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的烦恼,也是每一个有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的烦恼,矛盾的根源是:爱不被理解。这部分的内容略一看,与主题的关系不大,但是再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欲扬先抑,为后文父亲为我买橘子,我感动于父爱而做的铺垫。我常常想,买橘子一节,“我”落泪了,是感动之泪还是理解之泪,亦或是悔恨之泪?应该是感动吧,或者说感动占了情绪的主导,毕竟人的感情不会分的那么清楚。父与子之间虽然会因为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的不同有隔阂,但这种血肉亲情是不能被割裂的。爱虽不被理解,但亦会感动!到了文章结尾处,十几二十年后,“我”也已为人父,也是人到中年,也是境遇惨淡,再次憶起父亲的背影,此刻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父爱。

从全文来看,这么多的内容,记录了这么多的事,跟父爱这个主题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作者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里写了自己忽略父爱、感动父爱,到最后理解父爱,才懊悔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中,这是一篇文章的情感脉络,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历程。这种历程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所以它更容易引起人之间的共鸣,不论多大年龄的读者读了,都会深受感动,这才是这篇文章能在无数读者中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这篇文章的“神”——父爱,那么所有的材料就是“形”,它是为“神”服务的,或正面或侧面,或突出或积累,都是为了集聚感情,然后再找个合适的突破口,集中爆发,文章中买橘子一节就是集中爆发的突破口,而最后泪光中看到父亲的背影,则是主题的升华,也是作者的一次成长。

在这篇文章中,只要理解了“父爱”这一主题,其他的材料只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就是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二,记人散文的“神”,往往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每一部分中的情感变化特点总结出来,形成的脉络,即情感的轨迹。

我们以《台阶》这篇课文为例,它的课文结构应该是这样的:父亲渴望高台阶——准备建造高台阶——建造高台阶——建好后的失落,从情感的变化上看,基本表现了从渴望——到失落这样的一个情感变化过程。在理解父亲的过程中,台阶建好后的失落成了难点。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什么理想实现反而不快乐。在平常的认知里最快乐、开心的时刻莫过于经过千难万苦,最后实现理想。但是父亲经历了一辈子的辛苦,最后实现了理想,为什么不快乐了?那么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这样一个理想实现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幸福的结局是否会影响到学生们对理想的信念?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准备建台阶的过程着墨最多,那么重点应该不是建好台阶而是建台阶,所以,作者主要表现的是父亲为改变命运而做出的努力,而不是命运本身。我们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父亲在造好新屋之后的处处不适应,不是因为达到了目标而是失去了目标,所以,才会失落。台阶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其实也是父亲多年的一个心结,当新房子修好的时候,父亲关于台阶的这一个心结是打开了,但是他依然失落。

《台阶》这篇文章单纯从结局难以看到主题,但是我们在分析了内容之后,主题显而易见。

第三,形和神是散文的两个方面,形神互为补充,形为神的依托,神为形的领导;形如人的躯体,神如人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

鲁迅笔下的阿长,一个普通卑微的小人物,缺点不小、毛病不少,这样一个让人忽视到厌恶的小人物,却也能有让人尊敬的一面,也正是这样,她才让作者更加崇敬,让读者更加感动。让我们看到,哪怕再卑微的人,也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那些缺点造就了阿长的血肉,她是社会最底层的、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饭菜、过着最不堪的生活,这是她的真实的血肉,可是这样的血肉之躯里也藏着那般坚强、善良的灵魂。她对鲁迅的那种关爱,给年幼的鲁迅留下了很多温暖的回忆。形和神,共同铸就了阿长的生命,也是几十年后,令作者念念不忘,令读者感动不已的原因。好的文章总是揭示人性的善,从个别人的命运看到社会大众的命运。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散乱的“形”,恰恰成就着“神”,灵魂不散“神”不灭,所有的形式跟内容都是有合理的原因可以解释的。抓住“形”、“神”之间的关系,从“形”中体会“神”,从“神”中理解“形”,散文的阅读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凌焕新.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叶圣陶.谈《背影》.语文教学参考八年级上册.2008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