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在陕北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中的推广应用

2017-06-19王怀彪王玉宝雷声坤高占英高树军白文慧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坡顶樟子松

王怀彪,王玉宝,雷声坤,高占英,高树军,白文慧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在陕北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中的推广应用

王怀彪,王玉宝,雷声坤,高占英,高树军,白文慧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在陕北毛乌素沙地推广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调查、观测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固定沙丘迎风坡、固定沙丘坡顶、丘间地等5种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幼树新梢生长量和冠幅,结果为在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造林成活率平均为92.1%,高于传统技术造林9.2百分点;栽植当年(2015年)“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平均为10.8 cm,高于传统技术1.3 cm,栽植第二年(2016年)“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平均为9.6 cm,高于传统技术2.4 cm;在栽植第二年(2016年)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幼树冠幅平均为57.3 cm,比传统技术高5.7 cm;“六位一体”技术在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高生长和冠幅生长的效果显著性尽管不尽一致,但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陕北毛乌素沙地;“六位一体”造林技术;樟子松;成活率;新梢生长量

毛乌素沙区是我国主要沙漠化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不断的人为治理,沙地荒漠化面积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也呈缓解趋势[1-2],尤其在选择沙漠治理优良树种及其空间配置和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3-5],如20世纪70年代在榆林沙区成功引种的截至目前仍是当地唯一能正常生长的常绿树种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2,6],其原产于大兴安岭,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宜沙地生长,是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绿化、水土保持优良树种[5,7],具有显著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8-9]。长时期以来,提高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大面积栽植成活率、保存率,维护良好长势,一直是林业科研和生产的重要课题,受到广泛重视。2013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研究并总结提出了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我们于2015年在榆林市榆阳区进行了较大面积推广,取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1 “六位一体”技术要点

榆林市毛乌素沙地“六位一体”造林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壮苗保湿

苗木粗壮而直,有一定的高度,上下均匀,无徒长现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要有完整饱满的顶芽。

1.2 带土大苗

2~4 a生带营养钵苗,营养钵规格不小于25 cm×25 cm,苗高60~80 cm。

1.3 合理稀植

栽植密度主要依据当地的水分条件而定。栽植过密,植株之间水分竞争激烈,影响植株成活,栽植过稀,达不到防风固沙的效果。本项目推广示范区建议栽植密度为830株·hm-2。

1.4 适当深栽

以湿沙层深度为参考,理想深度是能使苗木根系处在湿沙层,栽植深度以40~50 cm为宜。

1.5 湿沙填坑

用湿沙填坑,达到保墒的目的,以利于成活。

1.6 适时浇水

栽植后,及时进行浇水,使苗木根部周围全部湿润。如遇长时间干旱无雨,应及时做好浇水养护工作。

2 “六位一体”造林技术推广概况及其效果调查

2.1 六位一体“造林技术推广概况

于2015年3月中旬,在巴拉素镇围网营建56.7 hm2沙地作为示范推广区(其中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固定沙丘迎风坡、固定沙丘坡顶、丘间地等5种立地类型,每种示范面积不小于7 hm2),栽植树种为樟子松、沙地柏、长柄扁桃的混交林。

每一行樟子松间隔一行沙地柏、一行长柄扁桃,品字形栽植。沙地柏株行距为2 m×6 m,单株栽植。长柄扁桃株行距为2 m×6 m,双株栽植。樟子松株行距为4 m×6 m,单株栽植,采用六位一体造林技术进行栽植。同一时期,在巴拉素镇围网营建10 hm2沙地作为樟子松传统造林地块,五种立地类型,每种栽植面积约3.3 hm2。其他栽植技术按”六位一体“造林技术要点进行。

在示范区按六位一体”造林技术的同时,也在其近邻选择立地类型相近的地段,按常规技术造林,5种类型立地各2 hm2,共10 hm2,作为对照区。

2.2 技术推广效果调查方法

2.2.1 樟子松成活率调查 栽植初期(3月中旬),在技术推广区和对照区,5种不同类型立地各选3个样地,每个样地选择樟子松50株,共30个样地(技术推广区和对照区各15个)、1 500株樟子松,在栽植当年的11月上旬统计成活率。

2.2.2 樟子松顶梢生长量调查 在5种不同类型立地各选择3块样地(3次重复),每块样地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樟子松,于11月中旬(生长季结束)逐个测量顶梢年生长量。

2.2.3 冠幅测定 在顶梢生长量测定的同时测定东西向、南北向冠幅。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利用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 “六位一体”造林技术效果

3.1 成活率

由表1可见,在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造林成活率为88.0%~95.3%、平均92.1%,传统技术造林成活率为79.3%~86.0%、平均82.9%,“六位一体”技术高于传统技术9.2百分点;不同类型立地“六位一体”技术造林成活率与传统技术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六位一体”技术造林在五种立地类型下均有效果。

3.2 顶梢生长量

由表2、表3可看出,在栽植当年(2015年)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为8.7 ~14.2 cm、平均10.8 cm,传统技术为8.4~11.5 cm、平均9.5 cm,“六位一体”技术平均高于传统技术1.3 cm;“六位一体”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丘间地、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差异显著(P<0.05),在其他3类立地差异不显著;采用“六位一体”技术的新梢生长量,固定沙丘迎风坡与丘间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都显著(P<0.05)高于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和固定沙丘坡顶;采用传统技术的新梢生长量,丘间地显著(P<0.05)高于其他4类立地;在栽植第二年(2016年)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为10.9 ~14.6 cm、平均12.0 cm,传统技术为8.2~12.1 cm、平均9.6 cm,“六位一体”技术平均高于传统技术2.4 cm;“六位一体”技术与传统技术分别在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和丘间地差异显著(P<0.05),在其他3类立地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六位一体”技术具有促进新梢生长的作用,尤其在丘间地和固定沙丘迎风坡。

另外,樟子松属早期生长型树种,到5月上旬樟子松顶梢生长可完成全年生长量的79.7%(表4),到6月中旬可完成全年生长量的94.5%,8月中旬可完成全年生长量的97.7%,为使樟子松能更好地生长,水肥管护等措施在5月以前实施效果会更好。

表1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

*注:Ⅰ、Ⅱ、Ⅲ、Ⅳ、Ⅴ分别代表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固定沙丘迎风坡、固定沙丘坡顶、丘间地5种立地类型;同列相同与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同一技术的效果在不同立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和显著(P<0.05);同行相同与不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技术的效果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和显著(P<0.05)。下同。

表2 不同技术条件下2015年樟子松新梢年生长量

表3 不同技术条件下2016年樟子松新梢年生长量

3.3 冠幅

表5显示出,在栽植第二年(2016年)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幼树冠幅为54.0 ~64.1 cm、平均57.3 cm,传统技术为46.2~61.4 cm、平均51.6 cm,“六位一体”技术平均高于传统技术5.7 cm;不同立地类型之间,不管是采用“六位一体”技术还是传统技术都表现为,丘间地最高,固定沙丘坡顶次之,二者差异显著,且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立地;除丘间地外,其他4种立地类型都是“六位一体”技术栽植的樟子松幼树冠幅显著高于传统造林技术。表明丘间地相对于其他4种类型立地对幼树冠幅生长最有利,而“六位一体”技术与传统造林技术相比在丘间地促进冠幅生长的效果低于在其他4种类型立地。

表4 不同日期樟子松顶梢生长量

表5 栽植第二年樟子松幼树冠幅

4 结论与讨论

“六位一体”技术在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固定沙丘迎风坡、固定沙丘坡顶、丘间地等5种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平均为92.1%,高于传统技术造林9.2百分点;在5种立地类型栽植当年(2015年)“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平均为10.8 cm、高于传统技术1.3 cm,栽植第二年(2016年)“六位一体”技术幼树新梢生长量平均为9.6 cm、高于传统技术2.4 cm;在栽植第二年(2016年)5种立地类型“六位一体”技术幼树冠幅平均为57.3 cm,比传统技术高5.7 cm;“六位一体”技术造林在5种立地类型条件下均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在丘间地、固定沙丘迎风坡促进幼树新梢生长效果显著,在半固定沙丘迎风坡、半固定沙丘坡顶、固定沙丘迎风坡、固定沙丘坡顶等立地对促进冠幅生长效果显著,在丘间地不显著;“六位一体”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在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高生长和冠幅生长的效果显著性尽管不尽一致,但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1] 柏菊,闫峰.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区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力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1):132-138.

[2] 曹东民.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1(2):79-81.

[3] 张林媚,刘姝玲.优良固沙与油料灌木长柄扁桃在毛乌素沙地治沙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6(5):83-84.

[4] 李荣,史社强,曹双成,等.优良固沙与油料灌木长柄扁桃在毛乌素沙地治沙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5(1):68-71.

[5] 杨丰茂,冯瑾,郭永权. 樟子松在神木县的引种推广[J].陕西林业科技,2012(3):54-56.

[6] 张琴艳,榆林沙地樟子松的引种和荒沙造林技术[J].安徽农业通报,2007,13(7):91-92.

[7] 罗玲, 廖超英.榆林沙区不同立地条件引种樟子松生长特性的对比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17(3):182-185.

[8] 刘云霞,胡亚林,曾德慧,等.科尔沁沙地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814-820.

[9] 黄刚,赵学勇,苏延桂,等.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微环境改良效果的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8,25(2):212-218.

Application of “Six in On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ies of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Mu Us Desert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WANG Huai-biao,WANG Yu-bao,LEI Sheng-kun,GAO Shu-jun,BAI Wen-hui

(YuyangForestryWorkStation,Yulin,Shaanxi719000)

“Six in on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ies of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were applied to five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in Mu Us desert: windward slope of semi-fixed sand dune, slope top of semi-fixed sand dune, windward slope of fixed sand dune, slope top of fixed sand dune and land between sand dunes. The mean survival rate of all five conditions together reached 92.1%, 9.2% over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The mean shoot growth on the planting reached 9.6 cm,2.4 cm over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methods. At second year, the mean canopy width of young trees was 57.3cm,5.7 cm higher than the tree canopy by traditional planting. “Six in on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ies ar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promote shoot growth of young trees and canopy growth although there are variation among them.

Mu Us desert in northern Shaanxi; “Six in On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ies;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survival rate; shoot growth of young trees.

2016-09-21

王怀彪(1963-),男,陕西榆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S728.4

A

1001-2117(2017)02-0030-04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坡顶樟子松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我眼中的樟子松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