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的领军人物
——纪念刘东生院士百年诞辰

2017-06-19潘云唐

化石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黄土院士

潘云唐

世界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的领军人物
——纪念刘东生院士百年诞辰

潘云唐

今年11月22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界,特别是第四纪科学与黄土科学界都十分庄重地纪念这位卓越的领军人物。

刘东生出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原京奉铁路沈阳皇姑屯车站的副站长。他自幼发愤读书,成绩优异,而且很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他11岁那年,与家人一同亲历了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国际凶杀案——“皇姑屯事件”,他更加仇恨日本侵略者。小学毕业后,他坚决不进日本人办的中学,而到关内的天津市,考进了全国名校——南开中学,他不但学业成绩拔尖,又是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还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真正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

刘东生1937年夏毕业于南开中学时,正值“七七事变”,他被迫在沦陷区滞留了一年,但他在天津法租界当小学教师,从事抗日爱国教育工作。1938年夏,他由天津乘轮到香港,见到他父亲,父亲托一位朋友为他办好了去美国的护照,并要他直接从香港去美国留学。他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愿到国外的“象牙塔”里去躲避祖国神圣的抗战,他要去祖国大后方读书,为祖国抗战事业服务,待事业有基础后再出国留学深造。虽然父亲十分失望和伤心,他仍极力劝说,最后还是按他自己的意愿,从香港乘海轮去越南西贡,再乘法国人的窄轨铁路火车经河内、老街、河口等地到达他向往已久的“春城”——云南昆明市。

刘东生1938~1942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地质组(地质专业)读书。这所大学是当时全国40多所大学中最有名的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在抗日战争中祖国教育史上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该校继承了三所名校“学术自由,民主办学”的传统,提倡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刘东生虽然以极好的成绩由该校毕业,但却因患上严重的胃病而没有及时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他一边养病,一边也因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干了短暂的盟国(美国)空军接待工作。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他才于次年初到重庆考入当时全国最大的地质机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回归本行的科研工作。那时他已是29岁了,尽管起步较晚,起点却很高。他一开始就在黄汲清、侯德封、杨钟健、李四光等地质科学大师泰斗级名家教导和指引下从事科研工作,“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他又是这些“高徒”、“强弟子”中最出类拔萃的。

刘东生(中)与本文作者(右)等在周口店参观北京猿人展览馆(1984年)

刘东生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建设事业的急需,曾经历过三次“改行”。他1946年开始临时性地做过煤田地质、工程地质工作,1947年起改行研究古脊椎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又于1952年改行干了矿产调查工作。1954年他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并在三门峡水库区从事了第四纪地质与黄土调查研究工作,这第三次改行时他已37岁,但却真正找准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终于创造了一世伟业。唐朝的王勃说:“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而今山西民谚也说:“不怕慢,只怕站,格站格站二里半”。这说明有出息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只要“锲而不舍”,终究能够成功。

刘东生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的工作,又带领全研究室同志筹建实验室,从事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等等。

到1966年“文革”前的10来年里,他们编写出版了五大部经典著作,即:《黄河中游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1962)、《黄河中游黄土》(1964)、《第四纪地质问题》(1964)、《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与《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1966),总字数约120多万。这套著作全面地奠定了中国第四纪科学与黄土科学的深厚基础。

“文革”期间,刘东生虽受到冲击,并从北京调到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但他始终坚持对祖国、对党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事了“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新方向、新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刘东生被调回北京,他在原工作单位重整旗鼓,并大量培养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他共培养了硕士生12名、博士生27名、博士后8名,以他原研究室的人员为骨干的五个科研单位分布在四大城市,具体如下: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他深为自己早先的科研团队作为“播种机”和“孵化器”形成“五足鼎立”的壮观局面(由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改革开放时期,仅刘东生所在单位的科研成果就包括几部新的经典巨著,如《黄土与环境》(1985年,刘东生主编,中英文版),《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1990年,刘东生主编,第一、二集;1992年,刘东生、安芷生主编,第三集;1976年,刘东生、安芷生、吴锡浩主编,第四集),等等。

“文革”之前,刘东生曾应邀出席过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三届全苏第四纪科学讨论会以及在华沙举行的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的第六届大会。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凭着“得天独厚”“得地独厚”的优越条件、强劲的工作实力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走向世界”。1982年刘东生率中国第四纪科学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1届INQUA大会,我国不但正式加入该组织,刘东生还当选为INQUA副主席。1987年,刘再度率团参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INQUA第12届大会时,连选连任副主席。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INQUA第13届大会上,刘东生当选为主席,他在INQUA执委会连续工作了17年,为全世界第四纪科学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刘东生在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获“泰勒环境成就奖”(被称为“环境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2004年2月,刘东生又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就在他逝世前半年多),他还获得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的“洪堡奖章”。从1982~2007年的25年间,刘东生共荣获国内和国际的重要奖励18项。

2004年8月14日,“刘东生学术思想座谈会”部分代表在分会场合影。前排左起:宋云华、洪业汤、丁国瑜、胡长康、刘东生、万国江、陈业才、潘云唐

2004年8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了“刘东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参加者是刘东生的几代学生——“五足鼎立”的科研团体成员数百人,大家总结了他的“四大成就”:(1)“黄土的新风成理论”;(2)由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而得出的第四纪古环境演化“多旋回”理论;(3)黄土剖面与深海沉积物岩芯和极地冰芯相互适应的全球变化“国际对比标准”;(4)对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观”。

刘东生也很关心科普工作。1999年初他给《化石》(科普季刊)投了一篇稿——“从化石给达尔文的启发看青年成才之路”,当时本文作者是《化石》副主编(执行主编),将此稿编发在该刊该年第3期上,该文阐述了达尔文从小喜欢生物,以后又喜欢野外考察和采集标本,尤其是大学毕业以后,在“贝格尔号”军舰上作了五年自然科学考察,走遍南美洲、大洋洲和印度洋沿岸很多地方,发现了不少化石,为他以后的“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鼓励现代青年要向达尔文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他后来在四川成都出席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时,为听众作了关于我国第四纪科学与黄土科学现状的报告,使人们十分振奋。

2008年1月8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首发式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套丛书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度、2003年度及2005年度五位获奖人的大传,其中有《揭开黄土的奥秘——刘东生》(作者为潘云唐)。刘东生夫人胡长康教授代表他出席,并领到这套丛书,带到医院交刘东生亲阅,他自然十分欣慰。

2008年3月6日,刘东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成百上千的人去八宝山殡仪馆向这位科学大师作了深情告别。2009年3月6日是刘东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了“刘东生星”命名仪式和《纪念刘东生院士》与刘东生主编的《黄土与干旱环境》两本书的首发式。

刘东生逝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前遗愿,设立了“刘东生地球科学基金”和“刘东生地球科学奖学金”,旨在奖励在第四纪、新生代古生物、青藏高原和环境地质领域显出潜质的国内青年学子。申请人必须年龄不超过30岁,在上述科研领域有优秀学术成果、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相关单位学习或工作,是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会员。此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奇数年评选,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3人。每位获奖人将得到奖励证书及奖金2万元。结果在2009、2011、2013和2015年共评出4届12名获奖人。

2010年3月6日,是刘东生逝世二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老楼第三层中央大厅(其旁是原刘东生办公室,现建为“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举行了刘东生院士私人藏书捐赠仪式,刘东生夫人胡长康教授向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明呈交赠书清单,张向胡颁发了捐赠证书。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李静海院士致了感谢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与胡长康教授共同为“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揭了牌。

201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委托资助的科研项目——《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科技创新方法研究》(课题编号:Y41Z01R1G4)。此项目于2015年结题,成果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编著成《创新之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创新方法》一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该书的撰写者是课题负责人、人文学院王大明教授和他的学生张世专、甘晓、陈印政、吴培熠,还有奖励办的姚昆仑研究员,他们也邀请了其他人员参与研究和指导,其中有担任顾问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嘉麒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潘云唐教授。此书内容主要是关于2000年~2015年初,获得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5位顶尖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许多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这当中也包括刘东生院士。刘东生院士的材料主要由刘嘉麒院士和潘云唐教授提供,经撰写者精心加工,全书有64个基础条目,关于刘东生院士的有3个,即:《刘东生:先驱们的贡献是不能忘记的》《刘东生:扎根黄土,锲而不舍,在钻研黄土中发现自我》《刘东生:团队成为地学界人才的“孵化器”》。

2011年7月11日,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INQUA第18届大会开幕式上,时任主席契瓦斯(Chivas)宣布:美国科学家波尔特(Porter)获首届“刘东生奖章”。为表彰中国科学家刘东生对国际第四纪科学事业的杰出贡献,INQUA理事会决定,从本届大会开始,设立“刘东生奖章”(L. T. M),以表彰全世界在第四纪科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此奖章为终身成就奖,是INQUA的最高奖项,在该组织每届大会颁发一次。奖章设计精美,为圆形、正面中央是刘东生西服领带标准像,头上半圈是英文字“LIU TUNGSHENG MEDAL”(“刘东生奖章”)。背面圆形中央区是六角形的雪花图案,上面大半环是英文字:“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QUATERNARY”(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下面小半环是其简称“INQUA”。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被推上这样高的地位者,至今极其罕见。充分说明中国在国际学术界里的“第四纪科学强国”、“黄土科学强国”的地位已得到举世公认。

2017年初科学出版社在《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这一丛书中,又列入了《刘东生传》的补充修订版,并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相信会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会在配合刘东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刘东生爱国、拼搏、创新、开拓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黄土院士
院士寄语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