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017-06-19朱丛江
朱丛江
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处于被动位置;而教师是教育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方向的把握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做人是首要目标,其次要教会学生共处、认知、做事、健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笔者试图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知识储备、仪表风度、团结协作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一、正确的理想信念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志向远大、心灵纯粹、情操高尚的教师,一定会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一定会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及带头践行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为学生点燃灿烂辉煌的理想。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理想的追求。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但是只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只要学生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那么他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就一定会铸就梦想,创造辉煌。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教育事业的特殊需要。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教师才会在教育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师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动力,它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感到社会对他的期待、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引导并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是无形的、永恒的。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感染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下,成长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俱佳的人才。
三、渊博的知识储备
渊博的知识储备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质与才能。当前,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还应知晓所教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做到授课时纵横联系,旁征博引,拓展思维。要充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制图、课件制作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还应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对专业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便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四、良好的仪表风度
教师的仪表风度体现了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多种素质,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穿着打扮得体的学生。若教师的衣着打扮过分新奇艳丽而失去质朴之美,不但与教师身份不符,而且会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曾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着奇装异服去上课,结果部分学生整堂课都在评论教师的服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默契的团结协作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每位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往往是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果,很难从教育成果中分离出哪一部分是哪一位教师的教育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中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只有形成一支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人格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作者单位:泰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