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教学在材料学概论课程中的必要性
2017-06-19段军飞
段军飞
(长沙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114)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模式之一。《材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新兴功能材料更新很快,有很多前沿的科学进展,需要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研究,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到《材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科研素养和创新性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材料学概论;可行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94-02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1-3]。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来,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广泛开展了研究性教学,但对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的系统性,到底有无必要和如何开展的认识依然需要提高,值得深层次探讨。
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与科研活动没有有效地协同发挥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很多大学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播科研成果的价值,即教学需要科研,科研也会促进教学,实际上,教学与科研在大学教育中应受到同样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大学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导致教学与科学研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如主要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往往忽视对教学的投入;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尽管对教学活动很投入,但往往无暇顾及科学研究。其次,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即学生的地位认识模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重要作用,而漠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存在。实际上,大学教学完全不同于初高中“填鸭式”教育,大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三,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部分相脱节[4-5]。如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涉及十大重点领域,如研发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提前布局和研制战略前沿材料,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等,这些都和材料专业紧密相关,就业市场也相当大,但如果材料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极易导致和社会对紧密相关专业需求的脱节。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教学大有必要,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大学研究性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开发学生智能为核心,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双边互动效应”,促使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最佳效果;第二,大学研究性教学注重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合、学生动手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即开拓教师的教学视野,紧跟科学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明确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系,从而构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积极参与中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从而其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我国,虽然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刚刚起步,但很多高校结合自己的實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始在教学领域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面推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6-7]。国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显指出,培养学生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为本科教学指明了方向。
《材料学概论》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的入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较多,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传统四大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包括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兴功能材料[8]。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新兴功能材料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很快,但是课时却非常有限,把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到《材料学概论》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四大传统材料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点,而对于日新月异的新兴功能材料,教师在课堂简单介绍其功能原理,并以主题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的调研、讨论和整理,并在课堂上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作点评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文献检索的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又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科学的工作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其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综上,根据《材料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及社会大环境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研究性教学非常适合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科研素养,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金云志.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王秀华.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69-72.
[4]刘艳.谈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北方文学旬刊,2013,(4):230-230.
[5]吴懋亮,王恩泽.大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探讨[J].时代教育,2016,(17):195-195.
[6]戴云龙.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10):49-51.
[7]朱志伟.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为牵引,创新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1-62.
[8]段海宝.关于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88-89.
[9]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夏竹青.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奥尔夫教学法研究状况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