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之美永驻课堂

2017-06-19于汉芹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语文核心素养

于汉芹

【摘 要】本文以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教学来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语言。言说董老师的审美策略时,选取其中的三个方面作阐述,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堂语言;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68-02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要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效有力的审美策略非常有必要。

笔者以特级教师董一菲的几节课堂教学实例为抓手,浅谈她的课堂中所渗透的审美策略,意在脱离机械式的活化模仿,提升老师课堂驾驭文本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能力

以董老师的《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为例。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爱恨情仇的著名诗篇之一,具有“五言诗冠冕”的美誉。诗歌不仅难学,诗歌更是难教,如何让诗歌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学生学习诗歌后有收获?教者是需要动用巧心思的,如何巧妙设计把诗歌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是很考验教者功底的。董老师的导入直奔主题后,诵读感受诗歌,抛出讨论问题:

体会六组叠词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与秦观的《鹊桥仙》作比较体会“牛郎织女”形象

仿句练习

董老师的四个问题架构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再填以大量的文化资源,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加以指点,既激发了审美想象、拓宽了思维空间,更多的是让学生有了文化的浸润。董老师一开始就从中国经典的古代神话发问到《聊斋志异》《西游记》的经典小说,再到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学生有了一个认识:神话是民族的童年梦想,是民族文学的艺术土壤。接着,与韦庄的《鹊桥仙》对比引导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来解读本诗。最后,借助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和创造性应用。

课堂环节环环相扣、逐层深化,又能够各自独立突破教学重难点,从人性、民族审美、写法技巧对文本进行解读,体现了一个教者文本解读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遣词造句的审美敏感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他们的魅力往往在一字或者一词上,一字尽得全文之风流。这些字词或者以诗眼或者以文眼呈现,一目了然。而很多的同样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却需要教者的独具慧眼,还有咬文嚼字的敏感度,并把这些词语背后的温度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迢迢牵牛星》一课中,学生有了对叠词直接的感悟后,教者加以与《诗经》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相联系,提炼出叠词“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进而促使学生悟出叠词的作用是写尽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对于“盈盈一水间”的“盈盈”一词,学生明确是侧面描写,董老师更敏锐地用文学故事来对“侧面描写”形像地诗意注解: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伦的美是长老们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也只有董老师才能这样潇洒自如、诗情画意、诗意盎然地用诗意的语句来诠释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技巧!

我们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好的散文,但又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字表现的如画般的色彩美,不仅是独具慧眼的发现,还要有精准解读。董老师在《秋颂》中对“酡”的解读可见一斑:“酡”的偏旁“酉”和时间有关系,“那是酿造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是岁月的沉淀和淘洗”。董老师跳出了汉字教学音形义的表层解读,引领学生去領略汉字的诗意之美。

再如,对“纤纤素手”中“手”的解读,董老师是信手拈来:韦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经》的“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的“指如削葱根”;陆游的“红酥手”。

学生品悟到中国的汉字是有风情的,汉字蕴含的精深文化之美,一字尽得文化之熏陶,文化之浸染,学生怎能不爱祖国语言呢?怎会不爱语文呢?

这样的课堂,既有语言的成长,又有精神的润泽。学生的心灵怎么不会被照亮唤醒,不被感动丰盈?要知道,“文化”这个深厚而广大的话题,是要避免“标签式”的灌输。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教师和学生的诗意对话,是师生在多重对话中的碰撞交融,是直抵灵魂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

三、自身素养的审美提升

无论是从谋篇布局的提纲挈领,还是对段落、句子、字词的敏感都体现出董一菲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美的触摸,对美的感悟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生命体验。就像董一菲老师说的那样:“老师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素养”。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自身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人格魅力的绽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审美影响。

看看董一菲老师极富诗意的点评语言吧。当学生不能大声表达的时候,她这样鼓励学生:

“你们的朗诵多么动人,有这么一句话: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籁便是那青春之声,便是那童音。”

——《秋颂》实录

又如这样的对话:

生:我用的词是白色泪滴。

师:这个泪滴什么颜色都有了。《红楼梦》中是红色泪滴,林黛玉叫绛珠仙草,绛是红色,是相思泣血泪,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泪。请你解释一下白色的泪滴。

生:白色象征纯洁,泪滴是蕴含人生悲伤的感情结晶,所以是白色的。

师:用得好,注释了色彩与感情的意义,

——《张爱玲的<爱>及其他》实录

再如这样的赞词:

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词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词是我们汉语言独有的语言现象,他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一波三折有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迢迢牵牛星》实录

教师的点评不仅是赞赏、鼓励,更多的是有价值的点拨、指引、提升。董老师的点评语言创设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境界,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出个性化的顿悟来。

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是焕发文化审美的课堂。信手拈来的诗词佳句让课堂诗意飞扬,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

在讲授《秋颂》中对“什么叫点秋江”引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境之美油然而生; 对“扰攘”二字的理解,引用司马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画面感十足,结尾不留痕迹自然引入刘大白的《秋江上的晚上》、杨万里的《秋山》、济慈的《秋颂》,让学生对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秋不仅只有悲凉伤感,还有刘禹锡的豪迈、罗兰的明澈、刘大白的情调。这真是一场秋之美的盛宴,更是一次美之体验之旅 。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是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有文学底蕴的课堂,有文化传承的课堂。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点、引领下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在阅读品味语言艺术的体验中慢慢积累丰富的情感,审美想象得到激发。作家作品甚至是教师的思想魅力以及人生哲理,逐渐渗透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学生进而逐渐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董一菲.醉美的秋景 唯美的颂歌[J].语文知识,2017,(2).

[2] 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董一菲诗意语文讲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董一菲.名师讲语文: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编辑:张 婕)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语言艺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新视野下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