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017-06-19王青
王青
[摘 要]当前地方性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其明显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课程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因此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这一问题,并探索以“EGP+ESP,必修+选修”为框架的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67-03
2014年6月22日,中國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该决定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立足地方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开设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在地方性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教学,主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不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听说交际、读写、翻译和研究。而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并通晓英语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日后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这一问题。下文是笔者就应用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课题进行的探究。
一、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缺陷分析
长期以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对应的课程名称为《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以等级作为区别,课程性质均属通用英语基础课程[1],采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但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需求,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众所周知,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尤其是听说技能较差,且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悬殊较大。这种四个学期都是基础英语或是通用英语的课程设置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化、教育、生活常识等方面的题材,实际上是高中英语的强化版或者说是升级版。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们来说,这与他们未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从而缺乏学习动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也脱离他们的实际水平,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造成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局面。
(二)教师自身对应用技能掌握有限,以致无法体现英语教学的应用特性
地方性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所学的专业基本上是英语语言文学,对英语以外其他专业的领域几乎没有了解,因而课堂上只能教授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让英语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却是无能为力,无法培养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技能指导有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就会必然下降,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榜样。
二、地方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89年版)就课程设置谈到6条原则: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广度和深度的平衡、适用于广泛的学习目标、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结合上述原则,笔者以为,作为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需求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要满足其专业个性化需求。[3]二是应用性原则,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4]三是专业属性原则。英语除了交流工具性的属性,又具有专业与行业的特定属性,要将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3]
三、实现强化应用技能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主要策略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理论,结合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四个策略来实现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一)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 + ESP”的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实际应用英语的课程。这就造成了当前普遍的局势:虽然学生顺利修满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了CET四级甚至是六级证书,但他们的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对其英语运用的要求仍相去甚远。显然,单独设置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探讨,为此,笔者认为“EGP + ESP”的课程设置能满足这一需求。
明确EGP与ESP两者之间的关系。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都属于英语教学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3],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著名英语教育学专家蔡基刚说,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与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5]由此可见,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发展的必然。EGP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能力,而ESP着重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运用行业英语的能力,这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用EGP与ESP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期间,第一年可以先进行EGP教学,即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EGP授课的过程中按照计划逐步进行ESP的渗透性教学。[3]第二年再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ESP课程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的原则应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ESP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一种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互动学习情境,此时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情境、合作、讨论交流等手段充分调動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学习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
(二)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基本上是单一的必修基础课性质,而《大学英语课程(试行)教学要求》原则上要求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外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6]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设选修课程门类的趋向逐步成为改革主流。[1]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就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基础,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1]比如技能类选修课,我们可以开设视听说、口语、写作、翻译、阅读等系列课程,文化类可开设英美社会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英语阅读、英文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通过以上这些课程建设,学生既能获得更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7]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自身应用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强化应用技能的教学可以说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由于各自毕业的年代不同,所受的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社会需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将相关教师的英语应用技能提高后,学生的应用技能提高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校有必要根据其当前专业设置的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以增强教师对新课程设置的适应能力。
(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可依托学生社团,如英语协会,按照教师参与,学生受益,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和组织各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8],如英语诗文诵读、英文歌曲演唱、英文影视欣赏、英语话剧表演、英文名篇名著赏析、英语演讲活动以及各类英语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视野,以课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或者英语学习中心,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平台来实现不限时间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四、结语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社会和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既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当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培养还不够,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即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和ESP相渗透的课程设置,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强化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交流能力,以此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构想——以钦州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4(9):166-170.
[2]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
[3] 刘芳.应用型地方院校EGP与ESP有效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4(29):4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3-28.
[6] 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4-10.
[7] 余玲丽,杨廷君.大学英语立体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24.
[8] 金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践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08-11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