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中山陵
2017-06-19徐德友
徐德友
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随旅游团去南京拜谒了一次中山陵。
江南的五月已是繁花似锦,色彩斑斓,和煦的春风,拂在人们的脸上,温润婉约。艳阳高照,丝丝白云,如缕缕棉絮,带去了我的一片思念。我在中巴车上赋诗一首,表达了我们游客的一片深情:“中山陵园将欲行,革命先行楷模称。景色优美行程远,精心安排有照应,旅游利于身心健,尊老携幼乐融融。”车跑得很快,不一会就临近中山陵了,大家都敛起了笑容,表情严肃地迎来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进入陵区,有3公里的“绿色长廊”,叫陵园路,两侧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林——法国梧桐。有资料介绍,其实这些树并非产于法国,它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因为孙中山的灵柩在此举行奉安大典,当时很多海内外民众、团体捐赠了很多祭物,这些树是由上海法租界公务局捐赠的,所以命名为法国梧桐。并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比不上南京的绿色长廊”的美誉。
进入中山陵广场,一块中山陵的平面图悬挂在揭示板上,仔细看来,就像一块钟形,与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相契合。中山陵的设计图样、设计师人选颇费心计。筹备处经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亦称“警示钟”图案荣获首奖。认为他的设计融汇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的精华,“庄简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因此吕彦直被聘为陵墓总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从空中看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形,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的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形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效果好,色调和谐,既有深刻含义,又有辉煌的气势,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从奠基室出来,来到陵园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迎面而立,上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金色大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沿墓道前行到了陵门,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青色琉璃瓦有一定含义,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再前行就是碑亭了,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字为颜体。当时丧事筹备处认为,先生的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
从碑亭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为什么设计392个台阶,据说是有寓意的,一说,中山陵有独特建筑风格,从上往下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他代表着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代表着伟人的视野是多么的开阔。又说,392个台阶代表着“三民主义、九州方圆、两党合作”,这符合孙中山的一贯思想。后为祭堂,仿宫殿式的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门式,上盖蓝色玻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第一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进入祭堂,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安放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像坐四周有反映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上大理石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纲领》全文,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高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是日本雕刻家高崎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紫铜棺盛殓。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孙中山卧像。我站在白玉栏杆前,默默地俯瞰灵柩上的孙中山卧像,思绪万千。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将起到重要作用。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芒芒林海中,建了一座藏经楼,又名中山纪念馆,是中国佛教协会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廊壁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十六讲,计1.5万字。每讲都由当时的书法家15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前來拜谒、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带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深切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