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溥心畲书画作品赏析

2017-06-19

收藏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法

编者按

溥心畲之父载滢为奕欣次子。溥心畲的长兄过继给了伯父载澄,袭了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心畲与三弟溥德奉母定居北京。溥心畲出生满5个月蒙赐头品顶戴,4岁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从容廷对,获夸“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被誉为皇清神童。溥心畲幼年除于恭王府习文,亦在大内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培育。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余年,再迁居颐和园,专事绘画。1924年迁回恭王府的萃锦园居住,涉足于社会之中,开始与张大干等著名画家往来。两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首次书画展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获评“出手惊人,俨然马夏”。1928年应聘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返国后于北平国立艺专沐雨春风,其后又与夫人罗清媛合办画展,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为“北宗山水第人一人”。1932年,溥仪在“满洲国”当了伪皇帝,溥家兄弟趋之若鹜。溥心畲却拒任伪职,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痛斥溥仪“九庙不立,宗社不续,祭非其鬼,奉非其朔”,继而怒骂这位堂弟“作嫔异门,为鬼他族”。

1924年冬宣统出宫后,溥心畲遂与溥雪斋(号松雪)、溥毅斋(号松邻)、关松房(号松房)、惠孝同(号松溪)等创立了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自号“松巢”。松风画会是京津画派的主要成员,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

1949年10月18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溥心畲藏在一艘小船里,从上海冒险偷渡至舟山群岛(当时舟山仍为蒋军所据),又从舟山辗转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为贴补家用,亦曾在自宅开班授徒、至亚洲各国讲学,并以愧对前清先祖为由,拒绝了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拜师习艺邀约。在其自传中,溥心畲提及居台期间,曾为堂弟溥杰夫人回大陆夫妻相聚之事与寻找战后失落的末代皇后婉容之下落,数度赴日;由于溥杰之妻乃日本昭和天皇舅妈之女,故他赴日时曾住居日本皇宫,还与天皇聊聚旧事。

1959年,台湾历史博物馆特地为他举办个展,展出作品多达三百八十幅。1963年11月溥心畲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年仅68岁,葬于阳明山。1991年溥心畲长子溥孝华病危,家宅遭歹徒入侵并杀害其妻,由于溥孝华早已将其父遗作藏于壁内,致歹徒遍寻无所获;溥孝华去世后,遗物处理小组乃将溥氏遗作一分为三,分别交由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历史博物馆托管。

溥心畬的这些珍宝包括书法175件、绘画292件,以及其他收藏书画13件,砚石、印章、瓷器等58件,总计543件。华冈博物馆托管的为大小画作、各体书法、笔记、注疏及手稿等百余件;故宫托管的则大作、小品、立轴、长卷俱全,并包括难得的鬼趣图册、西游记册与自绘瓷瓶、磁盘和四小幅自绘漫画,这是溥心畬在国外期间与人沟通的随笔之作。台北故宫曾于1993年出版‘溥心畲画画文物图鉴除了台北,吉林省博物馆也拥有不少溥心畲的传世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平复帖”及唐代韩干“照夜白”,据传都曾是溥心畲的旧藏。

溥心畲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云,“近三十年中,清室懿亲,以诗画词章有名于时者,莫如溥贝子儒。……清末未尝知名,人民国后乃显。画宗马夏,直逼宋苑,题咏尤美。人品高洁,今之赵子固也。其诗以近体绝句为尤工。”

品名:观音大士像

作者:溥心畬

尺寸:縱120厘米 横55厘米

题款:丙申(1956年)六月十九日,溥儒敬写

钤印:溥儒

观音成道因缘殊胜

《观音大士像》

溥心畲与佛教结缘甚深,曾隐居戒台寺十余载,可谓不食人间烟火,除读书、作诗画、习字、临摹恭亲王府所藏之古画、饱览山水,日后即以西山逸士自称,并与海印、性真、凌云上人皆有交往。溥心畲与母亲项夫人亲情深刻,溥氏幼年失怙,由项夫人守节抚孤,亲课甚严,溥心畲品德学问成于母教者多,并谨忆慈训,着成《慈训纂证》。项夫人逝世,溥心畲万分感念其慈恩,剌臂出血,和上紫红色颜料或以朱砂,写心经、画佛像捐赠给名山古刹,为母祈荐冥福。溥心畲来台后也曾至台中法华寺听讲经,慧根俱足,绘观音佛像极为至敬,门生汪佩芬言:“先生因笃信佛家,且虔诚礼敬,其于绘画观音佛像之前,必斋戒沐浴,焚香礼拜,然后恭谨为之;敬绘完成,必张臂膜拜,未敢丝毫怠慢。”

《观音大士像》构图近于京都大德寺藏南宋牧溪《观音图》,为结合白描人物与山水之作。溥心畲曾旅日,且渡台后临摹对象大致是以日本出版的画册图片为主,见过牧溪《观音图》亦不足为奇。溥心畲变化构图,改山壁、移净瓶、增墨竹、加波涛,加以笔墨多变灵活,使画面更显人世生动。画中观音圣容庄严静美,衣袍飞纵飘逸、圆转自如,空岩崖壁则苍润相济,杨枝净瓶与墨竹数竿颇得点睛之妙,崖下波涛激涌,使整体画面动静相生。画中衣纹得力于其“游丝书法”深厚功底,笔势运转如行云流水,线条精妙且带情感。此画以端正小楷题“溥儒敬写”,恭谨虔敬,别于一般画作;作于“丙申(1956年)六月十九日”,是年为溥心畲六十整寿,“六月十九日”系观音得无上道,成最正觉的成道之日,于此日念佛、诵经、画像,犹为殊胜。溥心畲值此时画《观音大士像》,欲自寿或意欲“将功德”回向母亲已难确知,但可感溥氏之菩提本l生与虔敬之心。

化古为新煮茶聆松风

《煮茶图》

溥心畲绘画以古人为师,藉临摹古画,广泛学习,自悟而得,自述:“当时家藏唐宋名画,日夕临摹,兼习六法、十二忌、及论画之书,又喜游山水,饱览山川晦明变化之状,以书法用笔为之,逐渐学步。”恭王府藏画丰厚,溥心畲得以亲炙古人名家巨迹,据启功回忆:“早年他(溥心畲)临摹古画,经常先令侄儿毓岑协助钩稿,将古画按比例放大来临写,所以往往同一张稿子,可以重复画上好几次。”透过反复临摹与天资聪颖,溥心畲成就自高,他言:“有些人认为我不创作,其实不然,我没有一幅画没自我精神,也没有一幅画像奴隶般地抄袭古人。藉古人骨架,发挥自我笔墨、精神,是国画的特点。”

《煮茶图》临自台北故宫藏明代李士达《坐听松风》。依照画幅比例推算,此画即为依照尺寸放大之钩稿画作。李士达本幅画虬松四株,枝枒偃仰,景境幽奇。一文人抱膝坐松石间,作凝目谛听状。二童子于炉前煽火烹茶,一蹲坐解开书卷,另一于坡边采芝。格调古朴,置陈布势,不蹈袭前人风格,富个人创见。溥心畲画松苍劲挺拔,以中锋画松针,疏密有致,兼明人吴派笔意,枯笔干墨皴染山石,再敷以青绿设色,疏秀雅致,俊逸清润,一改李士达勾勒细秀之功,更见山石松干质感肌理,细密江渚水纹转以留白呈现,顿生空间悠远;采芝童子则为拾洗松毛,右侧童子之烹茶朱红火色,增添视觉活泼感,加以行书题自作诗,诗书画合一,情韵饶生,化‘坐听松风”为“松林煮茗”。

溥心畲临摹古画,意不在乱真,而在神会,发抒己意,呈现出自我转化过的笔墨技巧,笔墨丰富多变,气息截然不同。李铸晋教授认为:“溥心畲极力临摹,用古人的笔法和构图,以探讨古人的精要;但他并不刻板地抄袭,而是从中流露个人的作风,传统之外又有自己的面目。他的创新,好像一个音乐家一样,他用古人的曲谱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同于流俗,一般画家临古多半以大名家重要巨作为主,溥心畲则是博采众家,视画作本身之精彩创新度而定,由中可见溥心畲对于古画的理解融会,而其常画之《三驼图》题材,亦取法于明代李士达《三驼图》。

品名:煮茶图

作者:溥心畬

尺寸:纵89厘米横53厘米

题款:心畲画并题。

钤印:省心斋、旧王孙、溥儒。

释文:十年苦忆白云乡,石鼎松烟自煮茶。

十年不改青山色,孤眉仙风洞口霞。

大时代篇章 旧王孙诤谏蒋介石——《易训篇》

溥心畬言:“一生之学在于经学,余事为诗,其次书法,画再次耳。”所谓余事,绝非游戏,而是溥心畬怀抱着以文章经世济民之理想,将书画作为自我的心绪寄托。若仅凭天资,其余事成就,绝不可能达此境界,仅以书法为例,其十二岁习大字,以增腕力,并习双钩古帖,以练提笔,加以家藏晋唐宋元墨迹,日夕吟习,双钩数十百本,未尝间断,尤以“严谨精妙”之楷书,近代无人能望其项背。启功言:“心畬先生的书法功力,平心而论,比他画法功力要深得多。……才接近五十多岁时,写的字特别像成亲王(永理)的精楷样子,也见到先生不惜重资购买成王的晚年楷书”。薛慧山:“写那种成亲王的正楷,他必须关紧了门,才能一笔不苟地写。”台静农:“溥氏小楷书有晋人法度,隽雅有劲气,甚为难得,惜不多作”。

庚寅(1950)十二月,溥心畲以精妙小楷书自作古文《易训篇》,手打网格线,一丝不苟,书法结体既受成亲王永理的影响,并参融了文徵明、赵孟頫的韵趣,清健道美,兼具雅逸雍容气息。而溥氏小楷也确如台静农所言“惜不多作”,加以此篇自作文章极为重要,“甚为难得”。文章内容奠基于溥氏深厚的国学涵养,以《易》说理,具士大夫遗风。“大荒之东有国焉,环海为疆域,连山为城阙。方其始建国也。民劳于役,士疲于战……,邻国乘之,侵其西鄙。王好易,而荒于治。大夫忧焉,人谏于王……。王用其言,三年,大国受盟,小国来朝,遂霸东夷。”文章开端即写台湾地理时空背景,但疏于治理的君王,却不知国家之危,大夫遂以《易》理展开论辩,劝谏君王。此文为大时代的真实写照,1949年秋冬溥心畲渡海来台,1950年蒋中正在台宣布复行视事,溥氏有感时局,建请澄清吏弊;而此寓言式的建言书((易训篇》,更在1953年以诤友立场,经罗家伦转呈蒋介石,诤谏除弊革新之道。溥心畲亦常和友人提及,总统蒋介石宴请之时,他不只一次当面表示:汉高祖得天下,主要在于识拔和善用人才,建议其应远身旁谄媚平庸之辈,务必求才纳谏。其后,溥心畲亦曾建议蒋氏,不要大肆庆祝华诞,不妨到山上避寿自省,招贤纳谏。

以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言论尺度,令人不得不佩服溥心畲之胆识,忧国忧民的文士形象跃于纸上。《易训篇》收录于《寒玉堂文集卷上》,该集为溥氏手抄整理,分:赋、碑、论、赞、篇、铭、记等文体,篇类唯《臣篇》与《易训篇》双璧,《臣篇》乃伪满州国成立时,溥心畲坚持志节,作文告庙,表明心志;《易训篇》为渡海来台之初,盱衡时势,提出建言。篇类文体,绝不苟作,鞭辟入里,谨严宏肆。本卷冶溥心畲经学、文章、书法、情感于一,于溥氏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分量,更深刻映照出大时代的風云翻涌;曾属溥心畲学生程涛旧藏,来源有绪,值方家识之宝之。

品名:《易训篇》小楷手卷

作者:溥心畬

尺寸:纵70厘米横 22.7厘米

溥心畲早期画作得力于古画熏陶,1933年作《下棋图》(临李龙眠笔),乃以李公麟白描法画高士下棋,发须细微毕现,面容神态生动,衣袍线条寓刚健于婀娜,在浓淡粗细的勾画中表现物象之体量质感,而钤印累累,更为画家作品中少见,殊为可观,有:溥儒、旧王孙、二乐轩、石萝烟月之庐、乐、江天水墨秋光晚、择地而蹈、松巢客、隔千里兮共明月、江山为助笔纵横、披薜荆兮带女萝、半潭秋水一房山、寒玉堂。恭王府藏有李公麟《便桥会盟图》等,溥心畲亦曾作有《仿李公麟五马图》,对于李公麟笔法溥氏定是相当熟稔,更因其深厚的书法笔力和白描基础令其能徒手作界画。

品名:下棋图(临李龙眠笔)

作者:溥心畬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