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49例

2017-06-19王志方

中医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益气肌力中风

王志方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3)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49例

王志方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法,给予自拟中药方加减(黄芪、红花、当归、桃仁、赤芍、生地黄、枳壳、川芎、地龙、桔梗、水蛭、牛膝、甘草)水煎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1.6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5.51%。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疗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而且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疗法;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法;炎症因子;临床观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后致残、致死率较高,常遗留肢体、语言障碍等严重后遗症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因此,早期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因子在动脉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减轻炎症状态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013年3月—2015年2月,笔者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49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5.27±7.01)岁;基底节区梗死23例,脑叶梗死11例,脑干梗死10例,小脑梗死5例;伴高血压43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4例,高血脂33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6~76岁,平均(64.36±6.53)岁;基底节区梗死21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9例,小脑梗死6例;伴高血压42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2例,高血脂35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经头颅MRI和(或)CT确诊为脑梗死;治疗前没有使用过溶栓、抗凝及降纤药物治疗。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肢体不用,偏身麻木,口角流涎,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利,气短乏力,面色白,自汗,心悸,便溏,或伴有神识昏蒙、头晕、头痛、遗尿不禁,舌质淡暗或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病例选择标准者;②脑出血、脑外伤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偏瘫及精神神志症状者;③伴有精神性疾病者;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和功能不全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脑梗死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和稳定斑块,抗凝,改善循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法,给予自拟中药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红花12 g,当归20 g,桃仁15 g,赤芍15 g,生地黄15 g,枳壳15 g,川芎 12 g,地龙10 g,桔梗15 g,水蛭3 g,牛膝12 g,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5.1 中医证候积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评定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患者半身不遂、肢体不用、偏身麻木、口角流涎、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利、气短乏力、面色白等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分,无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各项得分相加为中医证候总积分。

5.2 肢体肌力

按照参考文献[3]相关标准对肢体肌力进行分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Ⅴ级:正常肌力。

5.3 病残度

按照牛津残障方法[4]评定患者病残度。0级:完全无症状。1级:有症状,无明显功能障碍,可完成所有日常活动。2级: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无需帮助,可照顾自己的日常事务。3级:中度残疾,要求一些帮助,但行走无需帮助。4级: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则不能满足自身需要。5级:重度残疾,卧床,要求持续护理。

5.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5]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肌、语言、上肢运动、手肌力、下肢运动、感觉及步行能力等项目,无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

5.5 实验室指标

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痊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症状和体征均基本消失。显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症状和体征均显著好转。有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70%,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6.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6]标准。痊愈:患者肢体肌力达到5级,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病残度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1%~100%。显效:患者肢体肌力达到2级以上,但未达到5级,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病残度1~2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90%。有效:患者肢体肌力提高≥1级,病残度2~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9%。无效:患者肌力无改善或继续减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以下或有增加。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10,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8.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8.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4 两组治疗前后FIB、hs-CRP水平对比

见表4。

组 别例数时间FIB/(g·L-1)hs-CRP/(mg·L-1)治疗组49治疗前4.72±0.9717.00±4.51治疗后3.57±0.63**##7.33±2.18**##对照组49治疗前4.75±0.9216.69±5.03治疗后4.09±0.78**10.15±3.27**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脑梗死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动脉斑块逐步增大可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斑块不稳定或破裂脱落可形成栓子,栓子随血液流动可堵塞脑血管,梗死后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脑灌注严重不足[7],梗死部位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表现为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后出现的炎症反应可以产生神经毒素作用,促进脑细胞进一步受损。hs-CRP是机体急性时相产生的反应蛋白之一,能够反映机体的急性炎症,在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hs-CRP贯穿于动脉硬化病变的始终,是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8-9]。FIB也是急性期炎症反应蛋白之一,当机体出现炎症、损伤时,其水平可升高;同时,FIB还是凝血因子,当机体存在高凝状态时,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动脉硬化。FIB也是动脉硬化高危因子之一[10]。笔者认为:脑梗死除了传统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及脑代谢等治疗外,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也是治疗和评判脑梗死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风”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原文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因其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类比而称为“中风”“卒中”[11]。《黄帝内经》曰:“年过四旬,阴气自半。”患者年老体衰,阴阳、气血均不足,气血亏虚导致脉道不利是发生中风的内在因素。《丹溪心法》曰:“半身不遂……在左属死血。”《名医杂著》曰:“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则推动血运无力,血流不畅,脑脉瘀阻不通,脑髓失养,发为中风。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发生中风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12]。笔者认为该病治宜益气活血化瘀,给予自拟中药方口服。方中黄芪补气,为君药,气足则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性通畅则不留瘀。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赤药、当归活血养血[13];地龙、水蛭活血通络。以上药物共为臣药。牛膝祛瘀血,通脉;枳壳、桔梗行气,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使瘀去而不伤阴。此 4味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褚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血行、化瘀血畅之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和增强集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4];川芎、桃仁、红花能够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循环,减轻脑细胞损伤[15];地龙含有的蚓激酶有类似纤维蛋白溶酶激活物的成分,有明显的抗纤溶、抗凝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16];水蛭中的水蛭素可有效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相结合,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可减轻脑组织病理变化,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康复[17]。

本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疗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能够降低FIB、hs-CRP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优势[18]。

10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3]王盛,姜文君.徒手肌力检查发展史及分级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6):666-668.

[4]楼敏芳,孙沐炎,姜继敏,等.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65-66.

[5]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7]刘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配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1):3460-3462.

[8]乔淑冬,高晓红,刘娜,等.Hcy、Hs-CRP及Fg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亚型间的差异[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17(6):421-422,426.

[9]王艳,安雅臣,赵晓晶,等.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44-46.

[10]徐宏骏.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7):15-16.

[11]王玉龙,张焕,刘秋燕,等.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414-1417.

[12]李晓璇,吴建林.血瘀与中风微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3-4.

[13]张永刚,李晓苗,任宁卫,等.益气活血化瘀法论治缺血性中风[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4):24-25.

[14]刘泰,李丹.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79-80.

[15]陶春,宣丽颖,林琳.赤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2):198-201.

[16]孟丽红.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149-151.

[17]甄君,陈涛,孔梅,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84-2586.

[18]陈壮.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研究近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100-101.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4-0028-03

R25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4.12

2016-11-30;

2017-03-29

猜你喜欢

益气肌力中风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