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17-06-19朱艳张新岩王帅
朱艳,张新岩,王帅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朱艳,张新岩,王帅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是国家节能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走循环经济道路的可靠保证。文章从经济、政策、技术、企业战略、社会意识、环境因素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影响因素[1],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车用发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发动机;再制造;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CLC NO.: U461.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10-241-04
1、文献综述
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引导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策引导的成功与否对再制造市场是否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Mitraa和Webster(2008)分析了在政府补贴情形的新产品制造与再制造行为,假设政策完全补贴制造商、完全补贴再制造商和同时补贴制造商与再制造商三种情景。研究结果表明:补贴政策会促进再制造;当补贴完全给再制造商时,再制造商收益增加而制造商收益下降,将损害新品制造的积极性;而当补贴在制造商与再制造商之间分配时,双方收益都会增加,并且制造商会选择设计生产适合再制造的产品[2]。
Atasu等(2008)考虑了回收法规的效率问题。在政府相关回收政策引导下,分析了环境成本、监管成本,并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利益最大化分析2,最后对政策宣传教育、补贴等协调方式进行了探讨[3]。
Andel T,Schendler等人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包括产品再生、再制造等在内的闭环供应链生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双赢局面。并且,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再制造业可以减少钢铁、铜、塑料颗粒等大宗商品的使用和进口量,显示了诱人前景1。
朱晓曦、张潜(2010)建立了考虑政府补贴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分析对比了实施补贴前后供应链的效率变化,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之后废旧产品回收数量、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均提高,并与补贴大小成成比,因而补贴将提高各方对于再制造的积极2。
常香云、钟永光等从促进资源再利用视角出发,针对碳税、补贴不同政策情景,建立不同政策约束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再制造技术选择的动力学模型[4]。通过仿真分析,剖析了环境政策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效果[5]。结果表明:为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政策的制定。另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不稳定,政府还需要加强消费者对产品认可度的培育和回收政策的完善4。
陆宇衡《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中介绍了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并且对我国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6]。
储江伟等通过对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分析,在《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中将再制造的阻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三大因素分别影响再制造产业链的回收、生产和销售阶段1。
2、国内外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1 发动机再制造再制造技术的起源
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起源于美国,最早的再制造技术出现在汽车维修当中6。经过将近80年的发展,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的新型产业,无论是在技术标准、工艺技术、加工设备,还是在供应流程及售后服务上,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7]。
2.2 国外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再制造产业建立的经济增长目标是:计划到2010年保证100%再制造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原产品;到2020年,美国再制造产业基本实现零浪费,并确保产品的品质和服务[8]。与此同时,世界各大公司也积极发展再制造。在北美从事发动机再制造的公司有6 000多家,年再制造发动机220万台,产值25亿美元。
德国大众在50年时间里已经再制造720万台发动机,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与配件新发动机的比例高达9 : 16。
李斯特一派特(L ister-Petter)公司是英国最大的专业化发动机再制造企业,该公司在英国、美国、中国等地建立了再制造公司6。
在日本,截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本国用户使用,34%出口,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零配件出售[9]。
2.3 国内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6。1990年我国再制造产业兴起,再制造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0]。目前再制造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认识不够,认为再制造发动机是二手货,不愿意购买这类产品[11]。
(2)再制造技术水平不够,技术标准、产品质量以及管理水平都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并且产业链也不完善[12]。
(3)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回收困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从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已从2005年的1家增至42家,产业规模从不到5000台套/年上升到2012年的150万台套/年,产值从不足0.5亿元上升至80亿元。其中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张家港福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玉柴再制造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江苏新亚特钢锻造有限公司等入围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试点[13]。
2015年汽车销量接近2500万辆。与之相对应,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从2007年的0.57 亿辆达到2015年的1.72亿辆,翻了不到两番,年复合增长率约14.8%。照此速度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根据既有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数据,我们预计中国汽车报废高峰已临近,今年废旧汽车理论报废量将突破700万辆,2019年左右将超过1300万辆,并保持高速增长[14]。
目前报废汽车回收率只有40%,有将近60%的应报废汽车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其中报废乘用车的流失率最大,达到80%[15]。不仅再制造企业没有毛坯来源,就连正规企业也面临无米可炊的地步[16]。因此发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3、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且总结前期学者的研究,最后得出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企业战略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17] 3,如图1所示。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释义见表1所示。
3.2 问卷的信度分析
对21个因素运用SPSS进行信度检验,得到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11,可知其信度较好。
表1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可靠性统计量
对于各变量来说,当删除该变量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数均在0.82-0.842之间,并且相关系数较高,证明调查表的内在一致性很稳定。
表2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可靠性统计量
3.3 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1)确定指标权重步骤
2)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表3 1~10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
(1)目标层权重确定
以某位专家的调查问卷为例,可得到一个关于一级指标权重的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数据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求解。
表4 准则层指标权重向量表
(2)指标层权重确定
按照上述方法对调查对象各自的权重进行处理,如表5所示,得到一级指标中经济因素下属指标的最终权重向量W1=(0.3715 0.2146 0.1969 0.1400 0.0924)。同理可得政策因素、技术因素、企业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最终得到目标层和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向量排序表,如表6所示。
表5 经济因素所属指标权重向量表
4、结论及建议
根据表6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级指标中对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影响因素的排序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企业因素;二级指标中生产成本、产业结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补助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企业竞争力对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影响较大,权重超过了0.05其他评价指标潜在价值、回收渠道、再制造产品体系、企业融投资、技术标准体系、再制造能力、回收拆解能力、企业制度、企业核心技术保护、企业市场份额、消费者的文化水平、消费者的认识程度、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市场机制、产业链对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19]。
表6 目标层和指标层指标权重向量最终排序表
建议: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策因素是制约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不能适应我国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如:针对我国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借鉴外国的经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体系标准,针对再制造试点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废旧发动机的回收处理,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使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回收渠道畅通,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再制造发动机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大众对产品的认可度;
(2)其次经济因素对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影响也很大,通畅的回收渠道和企业资金的投入才能使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回收、生产及销售阶段健康发展;
(3)技术因素影响着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生产及回收阶段,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4)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对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影响较小,但在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公众对再制造发动机的认识与接受是推动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使公众积极购买并且成为再制造产品的忠实客户1。
[1] 宁艳凤.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 王艺璇. 影响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制造的政府政策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2014.
[3] Atalay Atasu, V. Guide R. Guide, Jr, Luk N. Van Wassenhove. Product reuse economics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search[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7(5): 483-4.96
[4] 常香云.钟永光.王艺璇.陈智高. 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政府低碳引导政策研究——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11):93-103.
[5] 常香云.王艺璇.朱慧贇.钟永光. 集成碳排放约束的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J]. 系统工程, 2014(2):53-60.
[6] 陆宇衡.黄德.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J]. 装备制造技术, 2010(12):105-108.
[7]
[8] 刘艺.发动机连杆剩余疲劳寿命预测及再制造可行性研究[D]. 山东大学, 2010.
[9] 再协.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4(8):12-14. [10] 李晓辉.大力发展绿色再制造产业[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98-100.
[11] 李玲俐.肖桂春.闭环供应链中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的差异分析[J]. 物流技术, 2009(3):100-101.
[12] 张力玮.熊建辉.陈敏. 加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2(13):5-10.
[13] 徐硕. 江苏省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J]. 中国包装工业, 2013(4):73-75.
[14] 《2017-2022年中国报废汽车市场运营态势研究报告(目录),_华语网》
[15] 梁平. 陈立辉.曲同嘉.基于循环经济的汽车再利用管理体系研究[J]. 物流科技,2009,(04):142-144.
[16] 黄少华. 厂家责任制能否改变报废汽车回收难题[J].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6,(04):6-7.
[17] 甘俊伟,贺政纲,彭茂,廖伟. 基于DEMATEL方法的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01): 103-107.
[18] 赵修文.人力资本整合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9] 卜新文.常香云.杨弘恺. 我国家用轿车再制造零部件的消费特征研究[J]. 汽车零部件,2014,(01):32-35.
The engine reprodu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 analysis
Zhu Yan, Zhang Xinyan, Wang Shuai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China's university of automobile and transportation, Sichuan Chengdu 610039 )
Automotive engin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iable guarantee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road.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y, policy, technology, business strategy, soci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o on six aspects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ehicle engin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use the AHP to quantitative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and then conclude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Engine; remanufacturing; factors; AHP
U461.9
A
1671-7988 (2017)10-241-04
10.16638/j.cnki.1671-7988.2017.10.083
朱艳,女,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就读于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jj201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