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板凳”到“金板凳”
2017-06-19江曾培
◆ 江曾培
从“冷板凳”到“金板凳”
◆ 江曾培
李克强总理在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个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楚庄王登大位后,就是“三年不翅”,用以“长羽翼”,然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此后“一鸣惊人”就用于比喻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准备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科技高峰不是一步两步就能攀登上的,需要持久不断的努力。历史上那些最后“一鸣惊人”的杰出人才,此前往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默默地经受了长时间的挫折与磨难。从司马迁到曹雪芹,从张衡到李时珍,莫不如此。在这次大会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得主赵忠贤与屠呦呦,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不追名逐利,甚至屡战屡败,却乐此不疲。他俩是甘心坐了“十年不鸣”的“冷板凳”,最后才能坐上“一鸣惊人”的“金板凳”,成就了各自在高温超导与青蒿素方面的辉煌成就。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为了达到“光辉的顶点”,“争取一鸣惊人”,就一定要甘于寂寞,耐得寂寞,不畏劳苦,孜孜以求。历史早就证明,“自古圣贤皆寂寞”。这要求科技工作者“风物长宜放眼量”,不为名所困,不被利所惑,乐于在“坐冷板凳”中努力“长羽翼”,在条件具备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从政府与社会各方面来说,对“十年不鸣”,也应当有足够的雅量。为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这除了要提供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外,特别要重视营造宽容失败、允许失败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特别是那些“争取一鸣惊人”的创新,不是“三斧头”就能奏效的“即时贴”,而是要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新的路,必然会遇到困难、遇到风险,有成功的机遇,也有失败的可能。对此,管理者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我们必须打破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不断给创新者以鼓励,使他们在“坐冷板凳”的探索过程中并不感到“冷”,永保宁静致远的心态,以坚定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前行,胜而后已。
毋庸讳言,今天的社会,浮躁之风甚炽,不少专业人员耐不住寂寞,热衷于抛头露面,在研究和创作活动中不下苦功,使诸多产品“量胜于质”。而社会各方对待创新人员,似乎也常常操之过急,恨不得今天的投入明天就有“阶段性成果”,后天就能收获“高回报”,致使创新人员被逼得透不过气,只能寻求捷径草草对之。如此一来,“十年磨一剑”的精品不多,“一年出十剑”的劣品甚众,也就不足为怪了。据此,“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之说,对各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发稿编辑/张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