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之我见
2017-06-17张春雷
张春雷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第二中学)
摘 要:美术欣赏是高中美术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艺术素养。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法不恰当,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美术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人美版
美术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因此,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看来,美术是一门无用的课程。学生的不配合为开展教学活动带来阻碍,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更加剧了教学的严峻性。素质教育理念普及的今天,美术教育愈来愈受到关注,基于此,开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就具体分析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启发美的感受
与其他课程不同,美术欣赏课程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因此,多媒体投影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本门课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声光图影功能,对学生而言,这比教师单纯的口头讲述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技术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美术欣赏情境,启发学生美的感受,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教师可以使用投影设备呈现《龙凤仕女图》《鹿王本生图》《步辇图》《文苑图》《采薇图》《张卿子像》等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并就绘画水平发表看法与建议。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教师再从旁提示,那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多媒体教学法是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容量增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应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时,不能让华丽的课件占了噱头,需要注意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样不仅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耽误教学进度。
二、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当前的高中美术欣赏普遍遵循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记笔记,课后通过一些作业进行巩固。这种教学完全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填鸭式教学并无二异。且不说美术欣赏不是高考必考科目,这种灌输式教育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美术教学应当紧跟新课改趋势,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构建学生全员参与、教师从旁指导的新课堂模式。
例如,在对《龙凤仕女图》这幅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4人小组,分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欣赏感受。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不一以及美术学习经验有限,因此,教师应当给出几点提示,以使讨论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譬如提示学生从《龙凤仕女图》画面内容、画法、构图、造型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这样相当于为学生指明了讨论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每组给出5~10分钟时间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看法。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再一次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任务。
三、引入历史故事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作品不是一幅幅简单的画面,凡是选入高中美术欣赏教材的作品,背后都包含有深厚的美学意义。作品因故事而精彩,经典因历史而流传。就当前人美版教材来说,教材当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接受过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元素。
兴趣教学法屡屡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引人关注,正如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点燃探究的火花,主动投入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元素,利用故事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产生。
例如,《龙凤仕女图》中龙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故事、《鹿王本生图》中释迦牟尼生前的故事等。但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元素都包含有丰富的哲理色彩,或引导人们回顾历史现象,或宣扬真善美思想,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那样达不到美术作品人文熏陶的教育意义。在情节生動的故事讲解之外,教师应当穿插一些人文思想的内容,以实现美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美术欣赏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操大有裨益,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应当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促使美术欣赏课程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本文是教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作出的几点粗浅见解,还望诸位同行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孔庆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5,12(4):123-124.
[2]王振勤.运用作品比较,突破教学难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美术教育,2001,23(9):34-37.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