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
2017-06-17王静
王静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这给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阅读,学生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
关键词:高二语文;阅读教學;阅读兴趣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文学习旨在提高语言能力,体验语言蕴含的文化知识。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加强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单一化以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仍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既读进来又读出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呢?下面是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在讲到关汉卿的《窦娥冤》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是什么样的。教师根据文章提出问题,让学生遇到问题不是急于向老师寻求答案,而是通过讨论和对文章的理解,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把阅读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那么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只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思想。学生是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上课的主动权,把课堂交给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课堂阅读中,教师设计阅读活动,其效果是否达到有效性,关键在于阅读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参与了多少,参与的程度有多少,也是衡量阅读活动是否有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感受阅读乐趣,增强阅读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象李白笔下的蜀道有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让学生通过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含义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思维水平和文学水平。
三、教师要拓宽阅读面,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搞好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例如,课堂上实现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在班上朗读给同学听,或同学间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
总而言之,要让高中学生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负责,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让自己成为正确的指引者。
参考文献:
[1]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2]刘莉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才智,2010.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