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英语学习
2017-06-17王新梅
王新梅
摘要:高中英语的学习一直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也是教师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对高中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高中英语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提高高中英语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4-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学习中往往很多学生缺少兴趣,尤其是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英语的地位在高中生考试中又占据着重要性的位置,所以怎样提高高中英语成绩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 激發学习动机、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意愿去学的前提,有了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 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强大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去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创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1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使之持续发展,就要以情激趣。浓厚的兴趣往往与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因此,英语教师要建立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厌恶也引发到对其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如果教师学会和学生交友,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让他知道做的不足的地方,他会改正的。现在的学生智商都不低,需要正确引导,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他们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在老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喜欢年轻教师,不喜欢老教师。其实他们应该反省一下,不是学生的原因,是老教师们与学生们之间的隔阂太大,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还有些教师一味的采取惩罚的方法,单词写不对,就每个单词抄写50遍,课文读不好,也是抄写,这样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2 鼓励表扬。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成人们都喜欢受到表扬,更何况孩子呢。表扬能使孩子心喜,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面对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没有语言环境,更需要老师多创设些学生受表扬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要因学生个性、学习水平的不同,宜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
2.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新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在当今信息时代,光靠在课堂上学得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光靠课堂上老师的灌输也是远远不行的。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的高中英语更是要改革,以实现素质教育和和高考的统一。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讲解者,还应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强化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运用,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与研究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强化对所学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