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教育之我见

2017-06-17潘丽梅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潘丽梅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1-01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新生入学的系列训练中,经常会设有"感恩"教育活动。在专家或教师的宣讲后,进行诸如"为父亲捶捶背、为母亲洗洗头(脚)、给父母一个拥抱"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以情动情。的确,这样的教育和活动确实打动了许多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当场落了泪,有的家长感慨地说,孩子回到家"变乖巧多了"。显然,学校的感恩教育是可为,也是能为的。可惜,学校里进行这样的教育太少了,也许三年就只有做活动的那一次。这样,感恩教育本应有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了。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弑师弑母及其它许多罪案的发生,感恩教育的缺失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1.关于“别人的帮助”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因而感恩教育的基础是必须让学生明白"别人的帮助"无处不在。事实上,现在许多学生基本没有感觉到"别人的帮助"的存在,因为他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父母为自己做饭是当然,父母为家庭奔劳是当然,教师上课是当然,教师与自己谈心是当然,亲朋好友鼓励是当然,同学一起学习是当然……甚至许多孩子报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有钱有本事,许多学生对关心自己的老师厌烦逆反、报怨自己的同学平凡而无聊乃至与自己格格不入……这样,不仅使感恩成了无源之水,而且在许多成年未成年的学生心中还充斥着或多或少的怨气、戾气,在学习生活中,则表现为不能很好地相处,乃至恶语相加、拳脚相向。

那么,什么是"别人的帮助"呢?其实,广义上说,父母的生养使自己得以来到人世并健康成长,大自然的恩赐使自己得以呼吸存活,世上许许多多的人使自己不致于孤独寂寞……这些都是"别人的帮助"。因而,我们应该,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阳光明媚,感恩每一样正面存在的东西,感恩每一个出现在人生中的人,感恩每一件经历过的事,因为正是所有这些,才使得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所以,感恩教育的最根本,是让学生明白,他们享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别人的付出,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努力,也可能是众多的人一起付出的结果,必须感恩。

2.感恩教育应该被重视

感恩是一种心理,是一种美德,但有趣的是,在西方,最早研究并重视感恩的,并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哲学家。“从西塞罗到塞内加、阿奎奈、斯宾诺莎、霍布斯、休姆,再到康德,都认识到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些哲学家担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会被不懂感恩的人颠覆,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整个社会都会走向衰败和毁灭。”(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也就是说,没有感恩,就没有一切,拥有感恩,反而使人积极向上。

而在中国,对感恩的重视要早得多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感恩教育的经典句子。其中,有对食物对农人劳作的感恩,有对他人“挖井”、对他人之“德”的感恩,甚至已经有了对感恩形式及感恩程度的要求。儒家所倡之“孝悌”其实质就是一种感恩之心,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要有感恩之心并付诸行动的道德要求。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换句话说,感恩能让人们考虑更广泛、更具创造力的可能性。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这些情感能激励人努力向上,并促使人们尝试一切可能的方法。

当学生从心里认可,“受教育的机会就是一件伟大的礼物”(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感受到“别人的帮助”,真正地感激他们的家人、朋友、师长,甚至是他们从未谋面的书本与练习的作者,那么,学习不就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行为了吗?毫无疑问,当他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会不再感受到與比自己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能发现学习的美好,能专注地学习。

激活感恩之心,让感恩成为一种本能,内心就会变得越宽容,少了怨气与戾气,学习也能因此不再被动而枯燥。感恩教育,应该是最根本的思想品德教育。

3.感恩教育是心的教育

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满足感越来越少;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快乐越来越少;学习的成本越来越低、学习越来越便捷,但学习越来越费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原因也许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缺乏感恩之心。

诚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人的快乐与否,不是取决于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他计较了多少。没有感恩的心态,就会对社会、对周边的人、对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学习计较多,苛责多,埋怨多。有了感恩之心才能不计较,才会留意生活的恩赐,才会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一切,包括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因而,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是能触动心灵的教育。

感恩教育,不会太过困难,因为感恩之心,本就是潜藏的人的本能;当然,必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乎心灵,教育者首先得自己充满感恩之心,才能言传身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心塑造学生的灵魂。感恩教育,不应该流于形式,而应在平时多觅契机,润物无声,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开心学习。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