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锁记》谈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
2017-06-17洪晓芸
洪晓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33-02
有人说,名著导读课很容易,让学生读名著而已;也有人说,名著导读课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只单纯读名著而读名著,只注重其中情节,真正的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感知、思考、比较和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名著导读课该怎上?笔者拟从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出发,对如何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名著阅读以及对类似作品的品读、分析的方法进行探讨。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目标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教师对学生进行导读,这三个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呢?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在"过程与方法"中,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则应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学会初步评价作品内涵和思想感情倾向。而张爱玲的作品是有一定深度,如何指导中学生深入浅出正确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分析比较有深度作品的能力,是导读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下面就以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为蓝本,谈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三部曲"。
1.带着兴趣去读书——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无法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像《金锁记》这样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我们可以先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分两步来走:
1.1 先读前言或后记:前言或后记是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内容的,多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尤其是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先读一读这些内容,往往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金锁记》的某编后写道:张爱玲出身名门,因此你可以从她的作品里找到繁华将尽、满目苍桑的味道。《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远比她更有名气的《倾城之恋》成熟深刻。四十年代,傅雷曾称它为"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三十几年后,美国学者夏志清则推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看了这些名人的高度评价,不要说是中学生了,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忍不住一睹为快的念头。
1.2 阅读文本不能忽视:文本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但要消除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的负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成后,只要能按自己的理解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像《金锁记》这部小说并不是很长,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完,一是可以检测阅读速度,二是可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归纳、把握的能力。但导读课上,不妨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所看到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要点),像《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内容——曹七巧一生的命运以及心理变态过程。这样,一下子就把小说的内容作了简洁有力的概括。
2.带着情感去读书——找到拨动心弦的经典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注重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功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快感,引向热情而紧张的阅读思索中去,使他们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用心去体会文本,找出最令自己动心,找出自己最喜欢读的句子。例如说《金锁记》,多少有些《红楼梦》的影子,风格唯美,学生要找出优美的句子并不难,如:"三十年前的月亮已经落下去,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有完。"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常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但一定强调要找出最喜欢的,不要找了一大堆然后念念句子、泛泛而谈,而是到汲取精华,高效率、高质量地品味文章语言。
若还要再进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找出喜欢的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前面谈的是"好在哪里",这里可以讨论"为什么喜欢"。例如,笔者在指导阅读《金锁记》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张爱玲,这个在年轻时候喜欢奇装异服,喊着"出名要趁早"、年老时孤身一人客死他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为何她的作品这么多年来历久不衰?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最喜欢读的句子是从哪一方面拨动了你的心弦?"学生在自由探讨后,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将其与所喜欢的句子的分析相结合,再帮助学生归纳出张爱玲小说的魅力:①善于将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综合运用来表达主觀愿望。②意境上总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主要通过隽永的讽刺和压抑了的悲哀体现出来。③人物性格鲜明、迥异令人印象深刻。
3.带着思考去读书——说出心中的独特感受和人生启示
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看情节去读书,应该有所思考。例如,在许多分析文章中说,《金锁记》的意义在于作品有层次展现七巧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千篇一律的答案。因此,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反思,也可以进行讨论,让大家说说心中的独特感受和人生启示。应注意的问题是,在布置思考前,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
在完成整体感知和语言品味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研讨的基础上动一动笔,将自己的心得简要地记录下来,作为课后再次阅读或写读后感的资料。例如:评《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就写道"作者用她细腻的笔将这个受封建残余思想迫害的女人的病态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七巧因为自身所受的痛苦而积蓄了内心仇恨,一旦爆发便对他人进行恶毒的报复,从而间接害死了两三个人,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长安也采取强制压迫手段:她在女儿男友童世舫面前诽谤长安,在亲戚邻里中诋毁长安的声誉,其变态行为震人心魄、令人发指。" 在这一环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阅读和理解水平的提升是相当明显的。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虱子",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看似通俗实则沉重,其下笔浅显、挖掘深刻令人回味。的确,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向名著进军应是日常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我们不要为了读名著而去阅读,为了名著测试题才去分析,关键还是要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从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入手,品味经典语言,并得出自己独特感受和人生启示,方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