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视角下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研究
2017-06-17彭仁芝
彭仁芝
摘 要: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生存智慧。对中国精神的理解直接影响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践行。培育中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身心健康、文化自信都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应在实践论视角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运用四个实践维度,建立实践的三大长效机制进行培育,使其内化为指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前行的正能量和驱动力。
一、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是每一位爱国人士的理想和追求。历代国家领导人用自己的言行和治国理念弘扬着中国精神,学术界也将中国精神列入焦点话题,相关的书籍和论述日见其多。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和时代使命,对他们进行中国精神的培育和熏陶,进而依托他们引领和践行中国精神,其意义重大。
二、中国精神的内涵
“精神是指文化意识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支柱的,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东西。”[1]人是靠精神驱动和支撑的,因此人一定要有精神,一种在困境中继续前行、在逆境中破釜沉舟的精神力量。中国需要一种对外展现风采、对内达成凝聚共识的精神力量,更需要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生存智慧。中国崛起的背后,肯定有著一股强大精神的指引。
习近平概括这种精神为“以爱国以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2],是中国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国所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实践赖以顺利前行的重要的“定位罗盘”[3]。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身心发展等与祖国未来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可塑性极强。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各种社会及网络环境的诱惑,很容易被西方思潮分化腐蚀,被网络垃圾弱化理想斗志。虽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依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但也有不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得混乱模糊甚至缺失,使命感、责任意识缺失,集体观念较差,拜金、享乐、功利等思想占据头脑。培育中国精神有利于重塑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三观”。
2.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最美的年龄、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身心迅速发展,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宽阔,敢于求知和创新;但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和独立意识较强,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强烈,大学自然成了他们开启心智的主战场。部分当代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家庭、学习、生活、恋爱等现实问题,由于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当发生意外或遭遇挫折时,很容易一蹶不振,出现严重的心理变态甚至青少年犯罪。通过中国精神的培育,能有效调节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使其和谐发展。
3.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受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等的诱惑和侵蚀,再加上部分当代大学生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养成意识不强,对中国文化缺乏自知之明,对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很容易在文化追求上偏离正确的轨道,在言语和行动中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经受不住诱惑而陷入敌对势力以时尚、生态、潮流等名义设计好的套圈之中。部分当代大学生盲目崇外,追求低级趣味,无原则地跟风,进而慢慢失去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不知何为中国精神,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四、实践论与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关系
1.中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论
实践受精神动力的推动,是人改造现实世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其中国化的典范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风雨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日积月累,就会凝聚成中国精神。可以说,中国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滋生、发生发展的精神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是实践的现实性与文化的传统性的高度契合。中国精神贯穿每一个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的精神生活与日常行为当中,具有丰富的实践属性,蕴含丰富的实践论哲学。
2.实践论为培育中国精神提供有效的行动指南
单从字面上理解中国精神,往往会将其理解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但从实践论视角理解中国精神,它其实是一个丰富的动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中国精神提供有效的行动指南和操作方法。从实践上培育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不仅内化于心,使国人形成中国精神的自觉、自省和自信,进而外化于行,让国人从实际行动中自愿践行中国精神,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生自信,进而让中国精神滋养中国精神,达到培育中国精神的最佳状态。
3.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重在实践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是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是实践和锻炼。
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要注重实践育人观,号召当代大学生积极践行古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他多次深入全国各大知名高校,与众多青年学生促膝座谈,论述实践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确,唯有实践,才能提炼中国精神的时代音符,才能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身上潜藏的精神力量,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培育效果。
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领会中国精神,按照中国精神的内容规范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等行为,进而内化为指导自己不断前行的正能量和驱动力。
五、实践论视角下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对策
深处校园学习知识的当代大学生,如何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国精神,这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结合实践主体实际进行培育
(1)分阶段分层次确定培育主题。针对大一新生,融中国精神培育于专业认知、学业导行、职业生涯规划当中;针对大二学生融中国精神培育于感恩诚信、文明修身、就业创业教育当中;针对大三学生融中国精神培育于专业实习实践当中;针对大四学生融中国精神培育于责任担当及职业道德教育当中。 针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融中国精神培育于“信念教育”“廉洁教育”“两学一做”教育当中;针对团学骨干,融中国精神培育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当中;针对普通学生,融中国精神培育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圆梦当中。
(2)建立多元化的榜样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对能满足不同群体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榜样教育模式较为热衷,它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让他们选出符合个人期望的“榜样”,激发他们效仿榜样的激情。在具备典型性、时代性、可亲近性的同时注重榜样的多元化,进而引导、号召和感染不同群体的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在接近榜样、与榜样同行的过程中磨砺、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品行。如可以通过寻找、挖掘和宣传身边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群体、道德模范、自强之星、实践之星、感动校园人物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上进心,塑造他们的高尚品行。
2.运用四个实践维度进行培育
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运用实践的四个维度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1)课程教学实践。中国精神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学术界积极探讨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一些学者主张将中国精神融入人文素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体音美等课程中。也有人认为“各学科教师在技能课教学中应结合本专业内容,将中国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4]。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担当培育的重任,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培育优势,各门专业课也都有培育的责任。此外,笔者认为还应增设中国精神相关选修课,加大德育培育力度。同时明确以哪些课程为重心和主线进行培育,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作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
(2)校园文化实践。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的真实写照,它彰显校园魅力,充实第二课堂。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融入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当中,在实践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中国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实践能够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可以借助文化类社团、党团组织等,开展类似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等主题校园文化实践,让当代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增强集体意识,发挥协作精神。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锻炼和提高自我的绝佳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需要精神激励。创新、合作、进取等精神,责任、团队、服务等意识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中国精神也在无形中得以培育。当然,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效果更佳。高校可以引导文化类社团、学生党团组织等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以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等为教育主题,让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知中国精神的力量,形成正确、稳定的主流意识。
(4)网络精神文化实践。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他们的社交、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正日趋加大,网络游戏、虚拟网络等让部分当代大学生沉迷,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进行渗透,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实践,净化网络环境,过滤、屏蔽有害信息,大力增设健康的网络精神文化,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融中国精神与网络精神文化实践于一体。如开辟中国梦的专题网站,加强对爱国人士、自强之星、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践行,让大家向榜样看齐,与優秀同行,进行追梦与圆梦。
3.建立实践的三大服务保障体系进行培育
中发〔2004〕6 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践落地生根。
(1)借平台建基地。各高校纷纷出台创新学分制、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平台,这些平台成为最接地气、受众最广的实践平台。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要善借这些平台,将其巧妙融入其中,在提高创新创业内涵和深度的同时,促进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此外,通过结合地方优势资源,搭建教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等),让当代大学生通过平台和基地进行系统的实践和锻炼,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积极、进取、求知的精神文化。只有首先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精神面貌,才能培育责任、担当、爱国等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
(2)进行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指学生在项目育人平台上“通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项目交流、项目评价等过程实践育人功能”[5],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可以运用项目化运作进行培育和实践。通过培育和扶持与中国精神的培育的相关主题,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爱心与志愿服务等,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向善的氛围,让参与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精神的力量,体验团队和协作的重要性,明白责任与担当的真正意义。
(3)善用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要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要彰显中国精神,要主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在践行中国精神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困境,如无法满足个性化的精神需求、榜样效应弱化等,善用情感激励方式能够解决解决上述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情感激励要求我们在实践环节中更加注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和疏导,运用情感激励和鼓励手段开展工作。情感激励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改变当代大学生落后、消极的精神状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袁祖社.“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4]韩凤霞.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5]石奇光.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12(9).
[6]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J].现代人才,2013(3).
[7]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