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三大途径及其改善
2017-06-17郝振君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愿意真诚回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实施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综合影响效应。
一、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深刻的。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人,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规划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有问题,行为势必出现偏差。在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受家长参差不齐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观念。第一,“鸡妈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我国大多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办,不懂得放手,也不愿意放手。认为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去感恩。再者,家长终究会老,孩子终究要长大,他终究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第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智育第一”“学习好,什么都好”的极端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塑造,结果等到孩子冷漠对待父母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恩之情时,家长们才追悔莫及、难受万分。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拒当“鸡妈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还一定要有“施恩图报”的意识,不要让孩子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并能衷心感激你的努力与付出。教育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大家各自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对已进入中小学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家长绝对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良好品格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意识恰恰是孩子最终能够立足社会、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前提。
(二)家长要营造感恩氛围,培育家庭感恩文化
首先,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感激自己的父母做起,让孩子在学习和效仿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能做到定期问候、看望父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庆祝;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经常带他们外出散心;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能主动感恩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家长要尊师重教,让孩子形成感恩老师的意识和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老师,更不要和孩子一起诋毁老师。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哪怕对老师有些做法并不认同,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当学校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时,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努力配合,支持孩子的感恩行为。家长也可以在节日时,提示孩子向自己的老师表达问候和感恩。
再次,家长要对他人心存感恩,启发孩子时常对他人心存感恩。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人,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需要感恩的对象。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一定要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可以是一句“谢谢”,也可以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其他表现。总之,我们做了就有意义,表达了就有价值。可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长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自身素质对孩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创建感恩文化墙、树立感恩榜样、倡导师生感恩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其次,中小学应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和序列,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开展感恩辩论赛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使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愿意实施感恩。让感恩的种子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中小学校应该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环境日等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情感,并进行积极实践和体验。在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生会逐步懂得感恩,愿意感恩,主动感恩。因为对学生来说,感恩实践与我们传授的感恩理论相比更有效,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最后,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普遍的理念,作为老师,应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行为的响应,对保护环境、环保出行等理念的认同,都对于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行为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的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同样对中小学的感恩意識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整体优化,社区环境的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纯化,对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应该优化社会大环境,从制度建设到物质环境创设,再到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处处引领感恩,时时体现感恩,人人懂得感恩的氛围。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感恩教育设施的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的创设,感恩制度的建立,感恩行为的宣传和褒奖,都是需要逐步规划和实施的方面。
其次,净化社区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感恩的平台、活动和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意义重大。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提供感恩教育的平台,多组织感恩教育的活动,如组织社区植树、社区旧衣物捐赠、照顾社区老年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情感和行为。
最后,优化媒体和网络环境,也是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资讯非常发达,信息获取非常便捷,信息渠道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这些资讯和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国家和政府要引导媒体关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营造网络和媒体感恩文化,宣传报道感恩典型,积极倡导感恩行为,引领青少年健康向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总之,感恩是持久的行为,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发挥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文婷.儿童感恩教育——基于家庭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9(1):61-63.
[2]钟铧.施恩图报:内涵、依据与策略——家庭感恩教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9(7):181-185.
[3]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194-196.
[4]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郝振君,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郭文佳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