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商务发展典型省份经验及启示

2017-06-17解梅娟丛俊骐

桂海论丛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电子商务

解梅娟 丛俊骐

摘要:现阶段,电子商务发展先行省份已经进入到总量扩张、领域扩大、密集创新阶段,而有些内陆省份电商发展也显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它们的电商发展路径和典型做法对其他省份具有较大启示和借鉴意义,具体包括:必须加快培育电商主体,夯实电商发展的市场基础;全方位营造发展环境,提升电商发展区域竞争力;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合理定位;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电商发展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

中圖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2-0063-06

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创新型商业模式,开始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推动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加速融合,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活力。随着“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各省积极把握“互联网+”战略机遇期,纷纷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程,通过培育电子商务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产业的先导和拉动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务模式的持续创新,在新的竞争平台上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快为地方打造新的增长动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至今,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由于起步较早,基础设施完善,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发展速度、支撑能力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方面都明显领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进入到总量扩张、领域扩大、密集创新阶段,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深加快,对经济的整体贡献度凸显。内陆省份电商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很多省份从资源禀赋、市场基础等自身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发挥区域优势的电商发展模式。无论是电子商务发展先行者和引领者,还是成长型发展省份,他们的发展路径和典型做法对其他省份电商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电子商务典型省市电商发展特点分析

(一)充分利用先发优势的浙江省电子商务

2015年浙江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81万亿元[1],网络零售额7610.62亿元,同比增长49.9%,网络零售总量排全国第二位。在发展规模上,浙江省网络零售额相当于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五分之一,活跃电商主体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电商园区数约占全国园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均居全国前列。2015年浙江省网络零售额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值为38%,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网络零售额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9个百分点,对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约为23.9%。据初步估算,电子商务直接解决就业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约500万人,电商对于地方经济增长与就业拉动显著。浙江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步早,基础好。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的,由于地处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区域,浙江电商发展优势明显,如发达的产业集群和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快速的信息化建设、浙江人敏锐的创新意识和执着的创业精神、各级政府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打造等方面。

二是形成了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浙江省在B2B、B2C、C2C等方面的网商数量都领先全国,全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拥有各类活跃网店100多万家,天猫网店近2.5万家,跨境电商经营主体近4万个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商产业体系。浙江省电子商务服务业独具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从产业基础上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浙江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还拥有3000家左右各类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仓储物流、配送快递、软件开发、代运营、网络推广、数据分析、支付融资、信用认证、咨询培训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电商服务,约占全国30%左右的市场份额,总量居全国首位。浙江中小企业上网比重、B2B平台的服务收入、C2C综合交易平台的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行业网站数占全国的21%,拥有中国化工网等2500多个专业化平台、29个淘宝特色馆。同时,浙江省是全国电商园区密度最高、产业链最全的省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24个产业带,现有各类电商产业园204个,其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7个。

三是对经济渗透力日益增强。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深化,2015年浙江省工业企业电商应用的企业数达到8.29万家,其中,工业企业共开设天猫店2.04万家,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截至2015年底,浙江已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18551家。建成阿里巴巴·区域产业带24个,入驻商家达11.5万家,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居全国首位,各个领域都在加快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四是农村和跨境电商飞速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特色馆为主,区域性农产品平台为辅,专业性平台为有益补充的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体系。2015年浙江省特色馆总数达到25个(新增14个),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5中国淘宝村名单”,浙江省共有280个“淘宝村”、20个“淘宝镇”入围,村、镇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5.9%和28.2%,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一。此外,跨境电商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底,实现跨境电商出口超4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6%,居广东之后列全国第二位,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天猫国际分别是全国最大的跨境电商出口和进口平台。

五是电商发展环境走在全国前列。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浙江省拥有快递企业1394家,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二,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建立包括统计和数据发布制度、电子商务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电商人才培训和评价方案、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电商立法等电商行业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二)规模优势明显的广东省电子商务

广东电子商务从2008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浙江、北京等省份地区,广东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体现在:作为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的三分2--,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这是电子商务发展会员客户的最大根基,特有的产业集群在B2B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大批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所集结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集群快速发展;互联网产业发达,网民数量大,渗透率高,网购比例高,发达的个人电子商务有力支撑了B2C业务的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业规模居全国领先,总体网民规模、手机网民比例、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宽带覆盖率都位居前列;外贸领域的龙头地位突出,制造业产业的基础以及应用覆盖广泛,服务创新模式比较完善等等。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是总量扩张,领域扩大,规模优势明显。近年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B2B交易、网络零售、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发展较快。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36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7668.6亿元,相当于全省社会消费零售额的23.4%,无论是电商交易总额还是网络零售额,广东都稳居全国首位。在跨境电商领域,广东跨境电子商务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在2014年广东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国交易總额七成的基础上,2015年广东继续保持中国跨境电商第一大省的发展规模。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广东的“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二,目前广东省在淘宝平台上的农产品卖家9.5万家,为全国第一,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百亿元。

二是呈现明显的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的特点。深圳、东莞等地建设了一批电子商务集聚区,在服装、3C、家装、钢铁、建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引导行业性信息服务平台向集交易、支付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转化,积极探索在文化、旅游、物流、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打造专业电商平台。

三是创新性强。近几年,广东电商进入密集创新阶段,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在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创新方面成效明显。创业气氛非常好,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创新性和务实性很强,市场机遇的挖掘能力很强,对于产业新趋势新机遇的把握能力比较强,擅长在产业某一节点寻求突破,形成规模效应。

四是具有较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物流业优势明显,多年发展建立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都为全国之最。典型的如深圳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物流和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优势突出,多年的内外贸服务经验,使得深圳具有很强的电子商务支撑的服务能力。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对接好国家相关宏观政策,也是广东电商发展的另一条快车道。2015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出台了《广东省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政策的实际操作性和灵活性较强,政策落地快速有效。

(三)异军突起的陕西省电子商务

陕西省是一个内陆省份,整体经济实力接近全国中游,但近两年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显现出很强的成长性。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4-2015)》各省市行政区域电子商务成长指数测评结果显示,陕西省名列第三,仅次于贵州和上海。从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情况看,交易规模快速提升。突出特点表现在:

一是政府推进力度大。多数县、区成立了由书记或县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地纷纷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培训,出台促进政策和措施,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氛围。

二是经营主体迅速壮大。来自陕西省商务厅的资料显示,目前陕西省网民近1800万人,网上买家超过1200万户,网销商户15万户以上,物流快递法人企业300余家。2015年以来在淘宝网开店的个体网商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仅上半年就有200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入驻京东平台,并新建地方特色馆7个,涌现出中国果汁网、西域美农等一批陕西电商品牌。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数据显示,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全国各省份中陕西省农产品平台卖家增长最快达56.35%,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三是园区聚集效应和电商本地化品牌孵化作用日益显现。继西安高新区之后,西安国际港务区被确立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聚集阿里巴巴、京东及大批本地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企业,专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承载。

四是县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武功、山阳、三原等县已建设相当规模的乡村电商服务网点,电子商务在陕西省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县域经济转型突破的有力抓手。

(四)后发赶超中的贵州省电子商务

近两年,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加速明显,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4-2015)》中全国省级行政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评结果显示,2015年贵州省总位次名列19位,其中成长指数分项名列第一位,属于后发赶超的典型省份。贵州省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是起点低,但发展迅猛。相对于其他省份,贵州省电商交易规模、支撑环境和渗透水平较低。2014年贵州省电商交易规模758亿元,仅相当于吉林省的40.7%。但其同比增长达到132%;2015年贵州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年交易额达到1066亿,同比增长41%,超全国增速14个百分点;贵州网络零售额增速达到80%,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大数据产业推动包括电商服务业的信息产业加速发展。近年来,贵州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举措,依托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重点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坚持数据中心、端产品、芯片等集成电路以及云平台运用等全链条推进,围绕商用、政用、民用开发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加快成长,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企业达到322家,201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互联网及相关服务增长70%以上,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服务增长58%。大数据中心为电子商务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商发展并大力宣传,已经出台了《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着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和创新模式。截至2015年底,贵州共有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店3万多家,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了39万人,市场主体不断涌现。

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浙江、广东等领先地区必须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优势;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主要增长动力区;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结合自身地区特色和禀赋进行前瞻性设计,通过大数据产业带动电商增长,也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二、典型省市电商发展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从现阶段电商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看,我国电子商务发达省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发达省市和地区,这些地区目前已经进入到总量扩张、领域扩大、密集创新阶段,这些省份在农村电商、零售电商、跨境电商等新领域,处于一个探索及引领者的地位。相比之下,中西部很多省份还处于电商发展引导期。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4-2015)》,先导省份主要包括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5个省市,而四川、福建、山东、陕西等省的发展紧随其后,这些省份电商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如重庆、河南的跨境电商,福建的高渗透率等。相比之下,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起步较晚、市场主体不成熟等原因,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等边远省份发展水平靠后。而从城市电商发展的角度看,2009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活动,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指数报告》,2014年,深圳、广州、杭州、厦门、东莞、北京、苏州均位列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指数前十名。总结电商发展典型省份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一)必须加快培育电商主体,营造浓厚电商发展氛围

电子商务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中小企业搭建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从市场化进程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商贸领域起步,具有明显的草根特色,因此说,电商发展的前提是拥有大量活跃的市场主体。电子商务发展居前的粤、浙等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的发育共性体现在,二者都是民营企业大省,活跃的中小企业、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思想非常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外贸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程度较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起步早且全国领先,网民规模以及网络购物人数规模居前,网购消费主体相对成熟。尽管这些地区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非常重视市场的培育,把巩固壮大电子商务主体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如广东的“广货网上行”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多年,在其持续推动下,广货交易规模持续增长,“触电”企业显著增加、网络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的热情在全省各地市不断扩大蔓延。浙江省2013年实施全国首创的“电商换市”战略,通过推动浙货销售电商化、居民消费电商化以及各类服务电商化,大大加快了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渗透。相比来看,很多内陆省份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地域等因素制约,市场主体成熟度相对较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活跃度方面都比较滞后,在市场观念、开拓意识、创新意识等层面还比较薄弱,现代商业基因欠缺,民众自主创造财富的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始终没有真正形成,导致民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从电商发展路径看,由于电商发展要依靠海量买家和卖家,市场规模越大、参与者越多,市场效率越高。因此,仅依靠几个少量的龙头企业带动是难以支撑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缺乏活跃的各类市场主体是当前很多后发地区突出的发展短板,也是导致电商发展基础薄弱的一个突出因素。因此,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首先要从突破观念瓶颈,打造成熟市场主体做起,既要发挥大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也要通过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通过促进各类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推广等措施,加大消费者网络消费意识,营造全社会电商发展氛围,夯实电商发展的市场基础。

(二)全方位营造发展环境,提升电商发展区域竞争力

从发达地区电商产业发展轨迹看出,电商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招致胜,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厚积薄发、顺势而为的产物。无论是浙江还是广东,在依托较为发达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都经历了踏踏实实营造电商市场发展环境的过程。电商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电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到人才、物流、信用、支付等支撑环境的打造,配合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在各个方面整体协调推进基础上,突出区域发展优势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增强电商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平台等各类资源向区域聚集,形成良性电商产业发展生态。内陆省份大多电商产业发展成熟度还不高,发展短板较多,市场多处于一个被动唤醒状态,在发展初期政府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造完善的发展环境。从发展思路看,打造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打造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人手,全方位提升电商发展区域吸引力,吸引更多电商企业入驻本地;要提高政府、电商行业和产业组织的管理力,为电商发展提供政策和管理支持;要提升电商交易规模,产业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电商产业的升级,提高电商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从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商务部门积极牵头推进,还需要其他各部门协同配合和政策的配套协调,以提高整体政策实施效果。通过全方位打造发展环境,提升本地电商发展区域竞争力。

(三)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合理定位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但同时电商发展是一个涉及到政府、电商平台、服务商、供应商、网购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复杂的生态体系,政府如何发挥引导、扶持、监管作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对此,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探索和创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浙江为例,首先,初期重引导。浙江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前瞻性战略眼光较早介入电子商务行业管理,2006年就已经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明确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推动电子商务普及培训和应用创新,政府的引导为电子商务宽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占据发展先机。其二,快速发展期重扶持。随着电商发展加速,政府加快出台政策,着重在体制机制、人才培训、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扶持培育壮大电商产业。其三,成熟期重规范。浙江的管理创新全国领先,如不断创新电商管理机制,率先成立了电商大数据研究基地,利用大数据开展电商统计监测和行业管理;积极推进电商地方立法;理顺管理机制,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浙江对电商政府管理精准定位,浙江省政府的一系列创新性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现阶段很多后发地区电商发展仍处在一个起步导入期,政府的推动引领非常重要,这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在职能上政府必须做到合理定位。要把握好政府扶持引导与市场资源配置主导的界限,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原则,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把握好政府对电商产业引领扶持的力度和节奏,避免以政府干预替代市场运行的“短视”效应。政府扶持只有做到“到位”不“越位”,才能保证市场有一个良性可持续的运作机制。二是要突出政策的创新性。为适应电商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必须推陈出新,在营造发展环境、整合发展资源、完善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出台符合本地发展现状的财政、金融、土地、税费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同时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不适应电商发展现实的政策法规,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供法律解释。三是在管理方式上加快转变,从侧重政府管理向多方协调治理转变。政府应加强与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网商”联盟,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科研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及时制定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法规和自律准则,加快补齐制度短板。

(四)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电商发展模式

地方经济发展永远没有现成的答案,由于每个地方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地方文化的不同,其他地方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另外一个地区,认真审视自身的区域特点,研究电子商务发展脉络,寻求合适的定位才是根本。目前,浙江、广东等第一梯队已经进入创新引领阶段,他们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值得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水平和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设计的有效衔接,在基础设施、主体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等方面做实做细,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构建可持续模式,保证政策有效落地。如在农村电商领域,以交易产品范围为例,有的是大宗农产品,有的是小批量农特产品,有的是服装、箱包等工业品,有的是生鲜产品,各个县域在资源、人文、产业、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虽然目前全国涌现出“遂昌模式”“通榆模式”“清河模式”等很多县域电商成功模式,但千县千面,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以科学定位为基础,应从自身县域实际出发,找准县域经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电商的结合点,实行差异化发展之路。后发地区要突出地方特色,找准突破点。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落后地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世界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中西部省份后来居上的机会还是存在的。陕西省的农村电商,贵州省的大数据战略都是电商发展实现突破初见成效的典型代表;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的跨境贸易等依托外向型经济以及地域优势;重庆、河南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和原有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成效明显;东北地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村电商发展大有可为,同时区位上与俄、日、韩、蒙等接壤,跨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各地区结合本地优势,把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将会起到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大加快本区域电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进程。

责任编辑 莫仲宁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电子商务人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