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爱情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必要性
2017-06-16崔明静
崔明静
【摘要】本论文针对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爱情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阐释了目前学校教育、教师教育及其父母教育的教育问题,并且阐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爱情教育相辅相成的必要性,从而说明了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在高中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爱情教育;问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学生爱情教育存在的問题
(一)从学校教育角度分析
2016年2月18日,某县一高中对外宣称,因为某女同学与某男同学谈恋爱,宣布将两人进行退学处理。女同学的叔叔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侄女今年17岁,在这学期开学后,某老师反映发现他侄女与某男同学谈恋爱,在监控中被发现。2月16日上午,侄女看到了自己被退学。下午,孩子回到家后情绪低落,最后,她选择了喝农药,最后孩子没有挽回生命。之后,家里人要求到学校查看了当时的监控画面,令人惊讶的是监控显示两位同学间并没有任何暧昧的行为,从画面看出两个人单纯地在谈话而已。家人认为,学校因为男女生的正常交谈而处罚孩子退学,实在是处理得不妥当。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的陨落了,谁为这一切买单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发展中学校的教育是起到特殊功能的, 它属于一种社会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具有特殊性。因为它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学校教育要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我国,一般把12—18岁这一年龄段看作是青春期。对于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来说,生理上的成熟使高中生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有了朦胧的早恋情结。学校应该了解高中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理解学生的许多行为,并且应该作出正确客观的分析,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的发展。
对于贴出告示勒令该女同学和男同学退学的处理方法并不是特别妥当。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偏激、盲目,行为不顾后果,学校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克服那些狭隘偏激的想法,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理解和宽容对待他人,而是采取了施压、强制的处理方式。
(二)从教师教育角度分析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情感教育也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对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视如洪水猛兽,压制和制止是他们的撒手锏。关于异性交往老师听到这件事总会大为震惊,看成是非常严重的事,把这些学生视为坏学生,大发雷霆,厉声呵斥,试图以强制手段制止他们的行为。这样做却使学生的自尊心收到了很大的伤害,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更会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因不服老师的批评与老师顶撞的情形,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这又怎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许多少男少女把正当的交往变为地下。而一到地下,神秘感就来了,越轨出格的事极易发生。因此,对孩子们的异性交往认识如何,是堵还是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男生女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在青春期发展的他们,时常会把握不好友情和爱情的分界线,在他们的心理难免把偶尔的心理或者生理需求当成爱情说出“我喜欢你”等之类的话,或者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大多数教师只是担心孩子太早的偷吃禁果,避免学生谈情说爱,就虎视眈眈地偷窥学生的一举一动,便给学生扣上了“早恋”的帽子,把孩子单纯的感情用放大镜去观察,大化了学生异性交往敏感点,把学生之间微妙的感情当作可怕且肮脏的,把学生之间交往的关系称为成是“无耻”“勾引”,让孩子们误解爱情是如此的肮脏、如此的丑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爱情是如此的让人厌恶的印象,至于后果,我想成年人不是很容易想到的。
(三)从父母教育角度分析
当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以后,高中生们的独立思维明显的增强,对于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干涉充满了反感,他们渴求自由独立的生活环境,不希望父母过多的介入自己的生活。这一心理正好与父母的思想相抵触,父母希望保护孩子、让孩子听从他们的摆布,这样两种相矛盾的心理怎么能不产生矛盾呢?因此,家长经常做出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像看管犯人一样的看管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两代人的冲突产生了。当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是早恋的时候父母会不断责罚孩子,孩子经历过这样的“委屈”后,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怀疑,他们感觉自己的父母不再爱他们,父母也不会尊重自己,这些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会孩子怎么尊重人,那么想必孩子也不会很好地尊重父母吧。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破坏之后就会任由自己放荡不羁,初期下去就导致了孩子思想品质低下,学习成绩下降。
父母最苦恼的事就是孩子青春期,这时期的孩子对父母是怀疑的,是抵触的,他们不愿意和父母交谈,那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当作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孩子与异性接触时家长会认为孩子触碰了底线,他们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孩子,但是,控制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无情伤害,他们居高临下的气势最终导致的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与爱情教育相辅相成的原因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承担爱情教育的重任
爱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崇高情感。一方面,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他们会对异性产生朦胧且微妙的好感,此时的他们对爱情憧憬。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系列广为流传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很容易让学生误把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当成“爱情”。教师要针对他们目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人文”一词源于《易传》,人文与天文对立,无论是茫茫宇宙还是繁华人世都要有规律可循,这样才会有真善美的存在,人文精神主要指人自觉超脱了自然属性的生存发展需要和理想追求,只有通过文明的熏陶才能具备关注社会,珍惜生命,勇于负责等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既要不断突出语文具有的工具性的同时,又要显现加强人文性因素的教学,人文因素的教学就是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审美教育、社会文化教育。作为对走向21世纪教育要求的回应,语文教学应突出人文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应根据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的特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爱情教育作为高中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语文这个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应该承担爱情教育的重任。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爱情教育的回避是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
《东方教育时报》在上海市的三所不同等级的高中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同学表示身边同学开始谈恋爱的人有很多,占12.4%。还有47.6%接受采访说这种现象偶尔存在,同时又有30.30%说有个别的人在谈恋爱,而只有9.7%的同学表示身边的同学没有谈恋爱。与它相反的是,学校的课堂上各种教科书上,很难觅到爱情教育的身影。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有过一两次关于爱情的专门讨论的占41.1%, 72.6%表示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谈论过一两次,同时,而在接受调查的人中仅7.5%人提到班主任有说过。
正是因为在课堂上青少年对爱情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们只能在课堂外“自修”爱情教育这门课程。
据有关调查表明,偶尔看和爱情相关的微博或者微信的占53.4%,并且在学校和性别的差异上时微乎其微的。偶尔通过电视与书籍来认识爱情的占58.2%的学生。但是,网上的作品良莠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充斥著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扭曲学生的爱情观。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所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女孩青春期一般在8—12岁开始,16岁左右结束;男孩青春期一般从10岁或11岁开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刚刚处于迷茫的状态中,性意识伴随着生理发育而出现,而且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他们的痛苦和迷茫。
因为我们一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爱情教育与其他国家对比是比较落后的。对于青少年对爱情教育的需求还是不能很好地被满足。因而,他们就会带着他们的好奇心去猎奇新鲜的事物,而获取的渠道却是让你匪夷所思。形形色色的色情网站成了他们满足好奇心的空间,他们的好奇心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但是在他们心中却牢牢地打下了那挥之不去的烙印,除了色情还是色情,青少年对于色情的事物的好奇心远远地超过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上网的时间通过演绎另一个“我”得以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这难道不是为形成网络双重人格埋下了伏笔吗?
但是,青年人的自我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自我认知上特别容易时而消极时而积极;在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爱情题材的课文要渗透爱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爱情,而不是对爱情一直懵懂的态度,感受爱情的美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三)爱情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
新课标规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显而易见,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的同时,并且要对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积极加以引导。爱情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对青年学生的爱情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并非喧宾夺主,并不是想把爱情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语文教学的本质放在次要的位置。正是因为爱情文学作为文学中的永恒主题,正是因为爱情塑造了很多唯美的艺术形象,自然地就升华出了与时俱进的本质性爱情旋律。
总结
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心理生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开始对异性充满了打探的心理,这样的朦胧爱情很美丽但是却很幼稚,幼稚得也许会犯错误,也许会遭到学校、老师、家长的不理解,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它的萌芽,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正确认知和运用恰当的方式来保护这一株嫩芽,让它变纯洁而又坚强。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精神品质的最佳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情教育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现。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确高中学生爱情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在以后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渗透爱情教育。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世界名著双读本——少年维特之烦恼[M].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09.
[3]朱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I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周宁,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