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灿烂千阳》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7-06-16曹卉
曹卉
[摘要]2003年卡勒德·胡赛尼凭借《追风筝的人》一举成为关国文坛中不可被忽视的作家,而2007年胡塞尼又凭借《灿烂千阳》再一次撼动人心。在《灿烂千阳》中胡塞尼凭借高超的文学素养和笔触刻画出了为了追求快乐与希望可以牺牲自身,用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并战胜恐惧的故事。作品中不仅刻画了环境对女性个性与人格的摧残,更突显了人性的光辉。本文对作品中女性主义进行分析解读,结合区域特点与时代的发现,深刻探讨了《灿烂千阳》中女性主义对世界女性权利维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人性;成长;希望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89-02
一、引言
在《灿烂千阳》故事中,主人公是两位饱受战争苦难与生活折磨的女性,但是二者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都收获了人生感悟,并满怀希望地追求新的生活。文章在叙事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即将故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代人到故事的发展中。从不同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女性主义在苦难的环境下,通过不断丰富的思想升华,引领女性走向新的成长与希望。
在现有文献的研究中,多数是对文章的叙事角度或人物塑造进行描述,而对于文章中女性主义的解读却并不多。因此,本文对《灿烂千阳》的解读将从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最大程度地丰富对该文学作品的女性主义的研究。
二、《灿烂千阳》作品背景的眼球
(一)男权统治下的女性
在阿富汗地区,男性的统治是绝对的权威。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年代,阿富汗女性所遭受的心灵与肉体的摧残是无法想象的。对于阿富汗地区人民而言,很多人遭受着战乱的摧残,而对于阿富汗妇女来说,她们不仅要规避战争的侵扰,更要承受来自男权统治下的生活。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生活和成长中的很多权力都是被限制的。她们不能接受正规教育,也不允许外出工作。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她们不允许独自出门,若是需要出行必须有男性陪同且需要裹着“布卡”,不能露脸。由于常年将身体蒙在“布卡”中,只能露出眼睛,因此很多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疾病的困扰。而更多的女性,为了谋求生活的基本保证,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家人也不会考虑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很多待嫁的姑娘直到婚礼之前都从未与对方见过面,很多女性的结婚对象是有着多个妻子的男性,而对方的年龄甚至是她们的两倍甚至三倍。在阿富汗,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婚后丈夫若是迎娶第二或更多的妻子,原配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女性的个人幸福的诉求是不被考虑的。而上述这些现象,都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二)《灿烂千阳》中主人公的遭遇
1.玛丽雅姆的遭遇
玛丽雅姆在文中是一个纯真活泼的妙龄少女,但是她的出生却有点让人意外。她是女佣与一位有钱的少爷的私生女,也就是“哈拉米”。身为一名私生女,她在出生之后就遭人嘲笑且被贴上让人鄙夷的标签。但是对于少女玛丽雅姆来说,最崇拜的男人便是父亲,即使自己是一名“哈拉米”,也无法阻止玛丽雅姆对父亲的崇拜与敬仰。但是对于玛丽雅姆的父亲而言,玛丽雅姆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他自身却是一个虚伪而又懦弱的男人。随着玛丽雅姆的成长,她对父爱的渴望更加的热切。在她十五岁生日当天决定独自去见仰慕已久的父亲。但是故事在这里突然转折,她的苦苦等待不仅没有等到父亲,更在回家之后发现了因为绝望而自杀上吊的母亲。从此玛丽雅姆与之相依为命的简单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被迫远嫁,同喀布尔的一位四十多岁的鞋匠结了婚。她婚后的生活也过得并不幸福,不仅数次流产,更因为身体原因而丧失了生育能力,最后只能长期在丈夫的压迫与暴力中生存。
2.莱拉的遭遇
故事情节转到十八年后,另一位主人公少女莱拉出场了。不同于玛丽雅姆,莱拉的出身可谓是书香门第,在莱拉小的时候,不仅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有着与她相爱的恋人,而父母的爱与完美的恋情都没有阻止战火的发生。在战争中,莱拉的家人与家园都被无情地摧毁了。在她万念俱灰绝望的时刻,玛丽雅姆夫妇便收养了她。没想到这给莱拉带来的是更大的灾难。莱拉被迫要嫁给他的养父,也就是玛丽雅姆的丈夫鞋匠拉希德。
故事在这里走向了小高潮,莱拉与玛丽雅姆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玛丽雅姆憎恨莱拉,并认为她的出现让她的丈夫疏远了她。而莱拉在困境中却又无法挣脱,她们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但是随着她们二人的不断了解与交流,发现自身都有着与对方相似的遭遇和不幸的经历。因此俩人在心灵上相通起来,由激烈的战斗变成了类似朋友又形同母女的情感交织。在对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成长遭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千千万万的阿富汗妇女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类似悲惨的命运,在她们的布卡下,藏着的是阿富汗妇女苦难生活的缩影。
三、《灿烂千阳》中女性主义的解读
(一)被男权压迫的女性主义
反抗父权与男权压迫的女性主义的思想流派在1970年代开始兴起,作品中玛利雅姆与莱拉的遭遇都是被男权压迫的女性生活的代表。玛利雅姆十五岁便嫁给大自己二十多岁的男人,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桩婚事是由她的亲生父亲安排的。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在嫁给拉希德之后,玛丽雅姆的生活被彻底摧毁了。她不再是拥有自身人格的独立女性,她被迫每天都穿着布卡,不能同任何人有交流,如果交流也必须有丈夫的陪同。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精神枷锁下不仅不能追求自由,更成为侍奉男权利益的奴隶。而丈夫得知玛利亚姆不能生育的情况后,给她带来的是更多来自男权的压迫和暴力。在父权主义思想中,他们将女性定义为用于繁殖的工具,而女性的存在仅仅是帮助男性繁衍后代、哺育孩子。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同玩具一样,成为了没有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它若是不具备使用价值,便不会受到关注,而这与人类相处和人格树立是相违背的。玛利雅姆在压迫中彻底沦为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而莱拉的被迫下嫁和被迫生男孩也是其遭受男权迫害的強有力证据。在对“毛拉”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男权社会的腐败。除此之外,她们还受到了来自社会对女性的暴力压迫。争睹与男权控制的沆瀣一气将阿富汗女性带入了炼狱之中。
(二)主人公性格的转变
玛丽雅姆在文中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的阿富汗妇女,生活坎坷艰辛,但是又温顺善良,因此只能在生活中默默地承受着暴力。在书中有一处很重要的描写“这么多年来,玛丽雅姆已经学会了横下一条心,忍受他的轻蔑和责骂,他的嘲弄和斥责。”但是,在莱拉出现后,莱拉身上的独立精神也逐渐的改变了她。莱拉是叛逆而又勇敢的,这是玛丽雅姆从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母亲身上不曾看到过的。从莱拉那里玛丽雅姆逐渐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不仅能够树立起对生活的自信,更让她在面对丈夫的暴力时敢于反抗。这与她之前的服从命令、懦弱地忍受挨打不同,她逐渐找到了思想独立的方式。
而在面对又一次的家庭暴力时,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和孩子,她举起了武器,杀死了拉希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玛丽雅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完全发生了转变,她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家庭主妇,而是一位有独立思想与判断的女性。玛丽雅姆最后选择了自我牺牲,这种牺牲是建立在保护莱拉与她的孩子的基础上的,因此玛丽雅姆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完成了转变。她不再畏惧弱懦而是担当了责任,直面死亡。虽然玛丽雅姆的结局是悲怆的,但是她最终命运的选择是自己主宰的,完成了生命历程。
而玛丽雅姆眼中的莱拉就是一位思想独立的女性。受到自身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独立又果敢,即使在嫁与拉希德之后,她也并没有放弃逃脱的念头。但是随着日子的更迭与暴力的侵扰,她的自我反抗意识也在不断的消除,慢慢地成了家暴阴影中的牺牲品,成为了男权统治下的奴隶。
但是当她原来的青梅竹马的恋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她对生活的希望又被点燃了。无论是对新生活的幻想还是对于自由的渴望,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这种对新生活的追求也影响了玛丽雅姆的价值观。玛丽雅姆的意识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最后帮助其在选择毁灭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拯救与救赎。
在文章的最后,莱拉重新获得了自由,在恋人的帮助下,她终于逃离了男权主义的传统社会的束缚,带着自己的孩子如愿以偿地同相爱的人远走他乡。在文章的结尾,莱拉最终是以一名独立而又自由的女性状态继续生活下去的。这告诫我們女性在社会中首先需要得到认同并确立自身能够作为“人”的平等地位生活,才能不断完善女性的自我尊严与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性的完整与独立。因此,女性自身必须不放弃对自我人格和尊严的培育,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才能在平等而独立的基础上保证同男性一样的地位。
四、结束语
在外界对《灿烂千阳》的评价中,可以发现,对玛丽雅姆和莱拉之间的友谊和悲情故事的这段创作,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受到赞美和同情。在《灿烂千阳》描述的悲情时代中,产生了主人公的悲情人生。而在这当中萌发出了友情和不可能被回馈的爱。既是无奈时代的悲情故事,又是悲伤时代的希望战火。在“这个不可宽恕的时代”,以看似不可能的友谊,写下了不可毁灭的爱,谱写了一曲从迷失走向觉醒和反抗的女性赞歌。好在小说给了主人公最适当的结局,玛丽雅姆在反复的内心斗争后,终于勇敢反击,对抗暴力,即使最后的结尾是被枪决,但是对于玛丽雅姆来说,解脱也是追求幸福的更好的结局。而留给读者的深思却是悲壮而无奈的苍凉之歌。莱拉的未来,作者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即寻找到自己的幸福,过上充满希望的生活。而对于阿富汗妇女来说,拥有平等独立未来的道路是艰难而充满苦难的,但是路途的荆棘并不会影响人们心存的希望。只要心存希望与念想,未来总有一天迎接她们的会是平等独立的道路。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