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法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6-16范呈彬
范呈彬
[摘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同西方及非洲国家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法语人才需求上升,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应用法语专业如何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法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31-02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新一轮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在非洲,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21个,为通用语的国家有5个,将非洲纳入“一带一路”战略将给中国拓宽、加深在非洲的经济接触增加额外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实施,将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必将为法语人才带来更多的海外实习及就业机会,为应用法语专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高职法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法语人才特点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第一,人才需求量激增。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频繁,在农业、基础建设、能源开发等各领域都有积极发展。尤其是基础建设方面,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讲法语,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承建着众多政府經援项目和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对法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如浙江建设投资集团每年在阿尔及利亚的项目就需要各类法语人才300名左右。一个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经验丰富、既懂专业又懂语言的高端翻译人才,更需要大量有扎实法语基础、具备一定综合技能的一般管理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就定位在后者。第二,熟悉当地文化。非洲是世界上法语国家最多的一个洲,各国经济、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礼仪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各国基本国情,才能更好融入当地生活,加深理解,从而保障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第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越来越多的法语人才愿意去非洲工作,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法语综合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商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网络信息处理、国际贸易知识、人际沟通、良好的情商等综合能力。可以说,“一带一路”对法语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高职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培养模式。对于办学历史长、办学资源好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但高职应用法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上不宜与老牌的、高资历的院校相提并论,不能照搬他们的模式,而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用型法语人才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高职法语专业学生特点,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偏少。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训类课程较少,语言技能课主要是法语视听说、基础法语等课程,受客观因素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高。综合实践主要通过大三期间的工学结合实现,但高职学生想在国内找到专业对口的法语实习岗位并不容易,学生往往通过其它工作实现对专业实习的替代。另外,工学结合时间短,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这些因素都会对高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产生影响。
(三)缺乏职业引导。部分学生对未来迷茫,不清楚就业方向,不知道学习法语有什么出路,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效率。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忽视,没有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志向。没有学习和就业目标的学生,注定难以成为优秀的法语人才,不具备职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
三、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法语专业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紧密围绕市场办学,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培养既懂语言(英法双语)又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法语人才。
(一)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鉴于市场对法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应当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从事与法语相关工作的机会。我们将原来的单一职业方向细化为商务(跨境电商)、国际工程(管理、翻译)、专升本等职业方向,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以法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商务(跨境电商)、国际工程(管理、翻译)为职业方向的高级应用型法语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按照商务(跨境电商)、国际工程(管理、翻译)等职业方向进行了调整:第一学年突出强调法语基础的学习,适当增加基础法语课的课时数;第二学年按照不同的职业方向实行分类教学,即分为国际工程(管理、翻译)方向和跨境电商方向进行职业技能课的学习。具体来说,大一和大二重视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大三阶段针对基础好、能力强、学习愿望强烈的同学进行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引导他们朝商务或其它相关专业方向努力。总之,我们应当在注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根据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语言基础课程重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讲(授)练(习)结合的传统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语言技能课程可以与职业方向进行融合,情景教学模式是最好的选择。第二,重视教材建设。鉴于国内尚无现成的高职应用法语教材,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改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每门课程从教材或教学资料的选择改编,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等,应由专人负责领导,集体共同完成,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中,应当聘请懂法语的校外专家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工学结合,切实解决语言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其它专业资源,委派法语教师全程跟踪学习,借机培养双师型教师。每年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和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企业解决在海外经营中的资料翻译和语言沟通问题,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语言应用和实践能力,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同开拓建设国外实习就业基地
树立校企合作理念,积极开拓国外实习与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海外)实习与就业机会,是高职法语专业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非洲大陆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一些大型国际工程建筑企业,如浙建集团、中铁集团、中国港湾、中国地质、中国电力等,都在大规模扩展海外业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实施,将有更多中国企业进入非洲谋求与当地政府或公司合作,对法语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持久而强劲。法语毕业生在国外可以从事当地劳工管理、证件办理、后勤管理、工地现场一般翻译,及其它对外交流等工作,潜力巨大的非洲市场为应用法语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在国外实习或工作一至两年后,即使回到国内,凭借这段经历,他们也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选择去法国留学深造,非洲法语国家的实习或工作经历将为他们申请学校和签证增添重要砝码。因此,法语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为毕业生打通出国就业渠道,开拓国内外就业市场,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海外实训基地,提升实习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提高就业质量。
(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教育
多数人认为非洲国家贫穷落后、自然条件差,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去非洲工作,形成供需矛盾;由于相关领域(国际工程或资源开发)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欠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针对上述情况,首先,我们应当加强职业引导和教育。教师可通过赴非工作的毕业生案例,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和误解,端正就业心态。定期邀请从国外休假回国的毕业生回母校参加座谈会,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本专业光明的就业前景,而且还让他们知晓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其次,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我們应当聘请长期在非洲从事国际工程建设或其他领域的法语专家,指导教师教学,并对一部分法语基础较好且有出国工作意愿的同学,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培训,为将来去非洲就业做好准备,真正走上国际化道路。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法语人才提出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对应用法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国际工程及国际商务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涉外翻译能力,能以法语为主要交流工具,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国际工程、国际贸易及涉外服务的应用型法语专门人才。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只有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以专业国际化为特征,才能开创一条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