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CT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

2017-06-16桑萍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规范化信息化

桑萍

[摘要]cIP数据应用在图书工作中其规范性科学性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的检索,对图书馆工作效率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文章强调了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其在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化的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优化其功能作用。

[关键词]CIP数据;图书分编;信息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95-02

CIP数据来源与应用都始于国外,美国首先利用CIP数据进行图书分编工作,随后西方国家都开始引用这一模式来改进图书分编工作。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图书信息化建设日益加快,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角色功能更加重要。我国于2001年颁布《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随后相关主管部门发布各类型通知强调CIP数据的应用与执行。如在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在版编目工作的通知》,CIP数据标准自上往下逐渐推广,基本上实现了图书分编中CIP数据的广泛应用。CIP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用对图书文献信息的归类于整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图书管理的秩序问题,其符号性的表达建构了一个公共性的表达空间,共同性的认知标准将有助于加强图书的出版、分编以及流通。

一、CIP数据内涵及形式

CIP数据即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在图书分编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即将出版的图书编制相关的数目数据,经图书在版编目产生的并印刷在图书主书名页背面或版权页上方的书目数据就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向社会提供了关于图书本身的各项资料,相当于图书的基因,是图书区别于其他图书的官方“身份证”,其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信息使读者能够一览无余地了解到所要查看的文献特征。

图书在编数目数据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这两个部分又不同的内容因子也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形式。就著录数据而言,它是对图书的具体识别特征进行表述的客观化数据,共有6个相关项目包含在内。其一是书名和作者名,书名主要包含正书名和并列书名以及其他书名信息,书名信息直接告诉读者这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书籍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焦点等等信息,同时还有作者名称,根据书籍编写的实际情况会出现单一作者或者是多个作者的信息情况。其二是书籍的版本项,该项目介绍的是书籍出版的版次以及其他版本的形式。其三是出版项,即关于图书出版地、出版时间以及出版者等信息。其四是丛书项,该项目关于正丛书名、并列丛书名、丛书主编、丛书编号、附属丛书名以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等等信息。其五是附注项信息,即关于譯著的说明、翻印书的说明、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的说明等等。其六关于标准书号项信息,一般按照GB/T5795《中国标准书号》执行。这六项著录数据是对书籍信息的全面概括,整体上呈现了书籍的面貌。

与著录数据不同的是检索数据,这一类数据是为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分编图书,读者更好的检索图书而设置的,它提供图书的检索途径,包括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以及内容主题的检索点。关于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主要包括正书名、其他书名信息、第一作者、译者以及其他作者。而关于内容主题的检索点包括主题词和分类号等信息,其中每一学科的书籍分类号都有所不同,按照学科设置上的区别分类号都有各自的代码形式。

二、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应用的意义

CIP数据在应用中能够是图书出版发行以及流通更具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图书出版方还是对于图书的发行方以及读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书的出版方角度来看,CIP数据有助于完善图书的分编以及图书的相关信息,有助于促进图书的销售,图书信息完善使得图书的出版具有标准性以及规范性,能够促进广大读者对图书的了解。在图书的发行中完善的图书在编数据信息有助于图书发行过程中的宣传,能够通过更全面的信息介绍图书,进而增加图书的消费量,加大图书的发行数量。同时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应用有助于图书馆以及读者更好的检索到书籍,对于图书馆管理来说提高了管理效率,图书馆能够更高效的将各类型图书汇总在一起以便读者借阅。同时读者也能在众多书籍中按照检索编号来查找图书,避免了为了寻找一本书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总而言之,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有助于图书在各个环节中更高效快速的流通,减少图书在流通中不必要的繁琐的细节。

图书分编是一项比较重要同时又是一件比较繁琐的工程,在没有CIP数据的运用时,图书的分编几乎是一种比较散乱的状态,造成了图书整理以及图书借阅中的无序状态,同时也无法实现图书在国内外的交流以及传播,更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出于现实的借阅需要,处于加强沟通的必要性,CIP数据都需要运用在图书分编中。图书种类较多,而且每一学科的图书又有相关细分的标准,如果不能将这些细分种类的书籍进行归类,提供相应的标准就无法实现学科间的沟通。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图书资源都实现了电子化,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搜索书籍,而CIP数据则能够为图书分编的信息化提供最为基础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图书分编工作方式的转型。

三、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应用现状

(一)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应用中规范化程度不高,数据质量参考性不强

CIP数据尽管在图书分编工作中具有重要性,同时图书分编中也存在着巨大的意义,但是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CIP数据标准要求来标注图书信息。存在着图书分类不准确以及分类的标引不到位等现象。同时存在着主题标引不规范的现象,在部分图书的出版中甚至没有相应CIP数据。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图书分编工作。在图书分编中出现一些图书的分编信息不准确,有些信息缺失的情况,同时一些数据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导致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归类整理。在图书分编中还存在着主题提炼错误,分类号不完整等问题,如在当前的学科发展中学科融合现象比较明显,一些书籍可以归类到某些学科中,同时也可以归类到另外的学科中,因此在分类上出现混淆的现象。

(二)CIP数据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要求

CIP数据应用在图书分编中其主要的程序是各个出版社将填写好的《CIP工作单》直接寄送到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由编目部对图书的页面样式以及书目进行审核和修改,然后在将CIP数据寄回到出版社,有出版社準许发行流通。从这个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方式来看已经和信息化社会中的要求不想符合。首先就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虽然还可以通过纸质的方式进行发行,但是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这些资源CIP数据如何应用在图书分编中,这些问题给当前的数据应用带来了挑战。而且由于出版数目数量众多,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根本无法完成,因此将权力下放到出版社,而出版社为了出版更多的书籍,一些书籍根本就没有受到严格的审核,CIP数据在实行中也没有受到严格的要求。

(三)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不高

不同于传统的出版格局,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一些图书作品广泛的流行于市场中,这给图书分编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在当前图书分编工作人员中,这些人员并非都是图书馆的专有工作人员,没有具备专业的知识,在处理图书分编中很多都是从工作经验中积累而来,在大量的图书分编工作中这些数据没有被详细的重视起来,一些图书分编中出现各种低级错误。这些分编工作人员没有达到在版编目的工作要求以及技能要求,他们对图书的分类以及图书的编目规则不深很熟悉,这些都可能造成图书分编工作中出现各类问题。

四、完善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应用的策略

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出现各类的问题既有人的问题也有制度规定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从整个图书出版分编的环境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其策略,发挥出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预期效果。

(一)提高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分编工作有着固定的流程也存在着一定的标准,特别是CIP数据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这些需要图书分编工作人员能够详细的掌握,针对当前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达不到要求的现状,有必要引入优秀的专业性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拓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帮助工作人员掌握正确的CIP数据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图书在版编目管理系统

随着文化繁荣以及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书籍的出版将面临着更大的工作任务量,而且信息化建设中也出现了各种电子图书资源,为此需要有统一的图书在版编目管理系统,无论是现实中的组织结构还是网络的电子网站,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来领导负责这些图书在版编目管理。就组织结构而言,我国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负责在版编目的组织计划协调工作,就网站而言,要建立统一的电子网站,一些审核程序可以通过在线办理,减去一些繁琐的程序,提高办事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站来宣传关于图书在版编目中的一些规定,进而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提高图书编目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三)提高出版社的重视意识

出版社是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应用中的主体,如果出版社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误就可能造成图书分编的错误信息,为此首先要求出版社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把关,控制错误率,同时也要加强对各项标准的教育与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提高技能,准确地把握图书信息。出版社也应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例如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的认识上就需要出版社能够统一,从而在数据分编上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防止出现各个出版社出现不同的要求以及信息。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规范化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谈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政务微博的规范化运行探讨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