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其仁:降成本有两个主攻方向

2017-06-16

上海企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外需体制竞争力

中国经济增长从速度看,在2007年、2008年达到峰值,此后虽然有波动,但是大走势是增速放缓。如果拿2007年增速最高峰跟2015年、2016年相比,中国年增长率从14.2%下降为6.7%,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动。那么,增速放缓的态势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6%—7%这种速度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第一位因素是全球外需收缩。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靠的就是出口驱动,高度依赖外需,所以外需收缩,中国当然首当其冲受影响。国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成本优势的变化。原来我们高歌猛进参与全球竞争,就是靠比较成本优势。改革开放后发现,“穷”也是竞争力。所谓“穷”就是工资低,而工資低就是成本低;同一个产品,成本低售价就低。全世界买家哪有不喜欢物美价廉的?这讲破了没什么奥秘,比较优势即比较成本优势,前提是开放可以互相比较。

问题是成本会变化。劳动成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都随高速增长而高速变化。中国的经验说明,其中最重要的变化,还要数体制成本的变化。所谓体制成本,就是在生产以外、经济体系运行所要花费的成本。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严格推敲并不是仅仅因为穷所以人工成本很低。在没有开放以前,我们的劳力成本更低,但那时候并没有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所以,并不能说劳动力成本低就一定能够变成竞争力。要素变成竞争力首先需要变成产品,而要素要变成产品需要经过组织,需要在一个体系中运行。

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是把原来穷的封闭性变成开放性,并在开放中推动体制革新。中国是一轮改革解放一波生产力。如果不包产到户,农民就不可能解放出来。农村劳力解放出来,又成为问题:怎么就业?国有企业哪里能招几亿农民啊?结果就逼出了一个民营经济。两条腿一起走,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开始大家看不起民营,以为除了当补充,不可能有大戏。过去工业都是国家工业,靠苏联专家、中国部委指导才搞起来的,门槛很高。后来发现,民间包括农民,学习曲线(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技能或知识的速率)也很了得。在开放的情况下,体制又对头,有个时间过程就把中国制造搞起来了。制造产能形成了,市场在哪里?光国内市场还是不足,因为人均购买力还是低。从上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战略到2001年加入世贸,中国终于打开全球市场大门。开始觉得出口重要,但又怕中国企业自己互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后来发现,充分竞争,更有助于中国企业打进全球市场,因为竞争才激发中国生产者、企业家的潜能,才知道全球市场究竟有多厚多深。

猜你喜欢

外需体制竞争力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走多快?
混合动力
扩大内需也莫忽视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