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7-06-16曾杰华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汪伦组织者

曾杰华

【摘要】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是学习理论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其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对陈述性知识学习提出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对原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课本中《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一节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期待对教师有一些参考价值,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种学习理论,更科学地运用它们到教学中。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赠汪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含义

接受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mube1)所强调的。他认为:“在绝大多数学术性学科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呈现的概念、原理及事实信息的意义接受学习来获得教材的。教师应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或多或少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接受最有用的材料。”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传递给他的信息的意义,以致他们能恰当地将新材料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同时还认为“这种学习在掌握教材中占主导地位”。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使新知识易于被同化,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其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程序:在呈现教材时必须先要呈现一个先行者,然后把下面的内容逐一呈现出来。先行组织者是对包容范围大、足以容纳后继信息的高位概念的指导性陈述。其形式有三种:概念的定义、材料与某些熟悉例子之间的类比或概括性结论。

按奥苏贝尔的意见,一节课总是应从一个先行组织者开始。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材料之间有潜在的适合性时,有意义的学习最易出现。先行组织者的运用,意味着这种适合性更为可能。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帮助记忆或应用自己已知但从未意识到与旧知识间起着概念的桥梁作用。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以《赠汪伦》教学设计为例

(一)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能会读会写会理解。(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能默写《赠汪伦》。(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口头说出诗意,能够通过合作表演诗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回忆、朗读、联想和表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初步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古诗的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表达力及自我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2)在学生体验李白与汪伦间的真挚友谊的过程中,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认识友情的珍贵。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分析

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由于相隔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活及写作背景不熟悉,而且其表现形式精练,语句多为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一般比较困难。因此现行教材一般把古诗的学习分散到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来解决,学习时一般是分两阶段进行突破。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在读熟基础上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第二阶段则是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现的感情。所以先通过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回忆与亲人朋友分别的情景,并回想以前学习古诗时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基础上,让学生在表演诗中情境时,切身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是非常珍贵的。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练习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基础上,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设计方法

诗歌学习主要围绕的是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情趣或思想。虽然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情趣或思想也是丰富复杂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规律的不变性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时给学生一个规律性的概念:古诗的赏析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无疑,这会对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同时,再提供一些有规律性的操作步骤,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正符合了诗歌鉴賞一类课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建立起一个先行者。然后提供“反复诵读,联想比较”方法,通过学生朗读、师生讨论、让学生表演等方法,层层递进,真正做到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内化—再现或应用”的全过程,降低认知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而联想和比较也正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保证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

另外,本课教学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学习活动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古诗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古诗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阅读活动经验。

(四)教具和学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挂图、学生自制卡片、人物头饰。

(五)学法:读读—想想—议议—说说—背背—演演

(六)教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播放《送别》一曲,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说说自己与朋友或者亲人告别时的情景)

原理:此为创设情景,提供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经验,知道送别是对感情深厚情谊的一种表达。给下面在诗中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建立起一个先行者。

2.引导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归纳后板书

(1)知诗人,明背景;(2)解字词,知句意;(3)连句意,明诗意;(4)想诗景,悟诗情;(5)诵诗文,入意境。

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联想比较。

原理:通过回忆以前所学古诗学习方法,帮助理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提供先行者,并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构建一个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3.知诗人,明背景

环节1:过渡引入,板书课题。

环节2:释题,简介李白与汪伦的关系及写作背景。(注意 “伦”的读音及“赠”的意思)

原理: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为学生新课学习、理解作者表达的诗情搭建学习平台。

环节3:合作议标,目标公布。(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 标)

4.解字词,知句意

环节1:预习交流,布置自学。

预习要求(多媒体课件打出):

(1)轻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并试划节奏。(2)我读懂了什么?是怎么懂的?(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画出来。

环节2:学生先自学,然后分四人小组交流。

原理:让学生借助提供的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连句意,明诗意

环节1:听录音,划节奏(多媒体课件打出正确答案)。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环节2:学生根据所划节奏,读读古诗,学生进行比较和评价谁读出了诗句意思。(多种形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教师随机指导)

原理:通过搭建起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是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式,在读中让知识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比较是应用了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比较性组织者”,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古诗朗读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为后面活动创造条件。

环节3:学生汇报所学情况,教师随机指导理解诗意。

环节4:小结后,让学生说说全诗意思。

6.诵诗文,入意境

环节1:学生感情朗读诗句,总结中心。

(1)中心思想(多媒体出示填空,学生总结)。

(2)学生讨论解释诗句的方法,学生汇报(多媒体相应打出拆、释、整、补连)

环节2:反复朗诵,学生表演,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吟诵。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2)多媒体出示课本插图,学生想象两人对话及心理活动。(3)学生四人小组自由组合,自由扮演。(一个旁白,两个演员,合作试演)(4)互演互評,师小结并奖励。

环节3:小结质疑。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引导学生谈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2)以前我们学过李白同样是写送别的哪首诗?它的写法和我们学的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别董大》,寄托的景物和修辞手法不同)

原理:通过联想和表演,应用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比较性组织者”理论,为学生知识的再现搭建舞台,加深对诗意和诗情的理解,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7.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送别的诗;根据诗意及想象,画出诗意图。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94.

[2]郅庭瑾.从发现学习到研究性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先行组织者汪伦组织者
赠汪伦
导演
赠汪伦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
中职英语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最节电的人
我军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周逸群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