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契合性研究

2017-06-16马彬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德校园文化微信

马彬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密不可分,如何结合自身发展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的师德文化,不仅决定了教师本人能否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所培育的人才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何从学校自身出发,加强具有自身典型特征的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关联特性,对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主要论述如何有效加强地方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从而加强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化;师德;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4-03

1 引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师德文化是高校的灵魂。高校文化和师德建设客观决定了一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文化传承方向。校园文化和师德建设凝聚着一所高校的精神和气质,是高校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始终肩负着凝聚文化人和引领社会文化的双重使命,更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建设者的必要手段。

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具有一定的要求与渴望,但教师更是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希望的重任,他们的一举一动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想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反,校园文化也对教师心路历程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从弘扬优秀传统师德文化、优化师德建设的内容、创新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和优化师德建设的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1]。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出现,拓展和丰富了高校文化和师德建设的空间、内容,为具有典型特征的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近些年来,随着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速度加快,一些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这些高校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这些优秀典型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有待去发掘并发扬。这些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具有典型的驱动作用,是特色高校师德建设的优秀楷模。针对特色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以发掘具有高校特征的文化积淀为出发点,通过校园文化和师德宣传,以典型引导、先进推送为手段,以师德标兵先进事迹为突破口,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相结合的文化氛围[2],建立基于典型校园文化的具有典型驱动性质的师德建设长久机制,并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固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为地区特色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宏观性的贡献。

2 师德建设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的形成及对师德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空间内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群体文化,此种文化以学生、教师为主体,服务高校和社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补充。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品位对师德师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有的高校文化建设往往忽略了与师德建设的关联特性。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是明确服务对象,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而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握住教师的心理动态和状况,才能够有效地实施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的文化和人文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的发展。

2)忽略了开发和挖掘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具有独特作用的优秀教师成长事迹。每所高校均具有自己的特色,而高校内所表现出来的师德先进集体及个人,都有在现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先进事迹,应该广泛传播和宣扬。只有这些实际是最切合实际的、最符合自己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素材题材。如何应用好这些模范的先进事迹并取得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是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课题。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际化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西方文化的引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这其中就包括具有海外背景的高校教师。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多为而立之年才刚走上工作岗位,社会、生活及学校内部环境压力很容易导致青年教师的思想出现波动,青年教师的社会价值观也日益趋于多元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成长意愿迫切。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存在“功利性”的特性。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社会、家庭和生活的压力给教师的冲击不言而喻,同时职称评定条件的增高、对物质的热切追求都会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而这种观念会渗透至课堂乃至整个教育环节,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尤为不利。

2)西方教育对教师的熏陶,使一些教师西化严重,其意识形态也跟随国外形式,这与进行具有我国特色教育环境的师德建设有些格格不入[3]。西方教育有很优秀的方面,但不应照搬、西方化,应该吸取其有利部分为我国教育服务。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具有学校特色的先进事迹的宣扬,以此来引导学生尤其是教师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3)随着社会开放和信息化程度的增大,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性,其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和理解更为迅速。因此,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更加需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来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典型文化特征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新举措、新方法 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师德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上相一致,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都可通过精神引领、制度规范、环境熏陶、典型示范等文化手段突出成效。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这就更加明确地表明,素材来自于身边,应该深度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跡和先进师德模范,将其精神发扬光大。同时,随着目前宣传手段、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通过网络手段宣传先进事迹已经被证实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这为高校师德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3 典型校园文化中具有驱动性质的师德建设长久机制

大学文化对师德建设具有一定的濡化效应,而文化的建设对师德建设也具有激励熏陶和约束协调的作用。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和驱动性质的师德建设长久机制,需在分析学校现有文化特征、先进师德个人、契合性和长久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具有分层、分类特征的文化总结 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物质为载体。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以师德铭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提炼和总结一套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师德规范,还应充分尊重和肯定教师的劳动,树立先进个人,只有这些在切实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才能够完全符合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师德培养要求。

以高校师德标兵为榜样,以具有先进事迹的个人成长轨迹为出发点,通过将教师的师德建设进行分类和分层,确定师德建设的关键点和关键时期,明确教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具有的分类特征和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切实符合高校文化内涵的先进事迹确定教师发展轨迹和关键时期,指导师德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分析教师的成长经历为基础,通过对校园文化坚定践行者的分析研究,使典型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有机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和师德建设提供素材和理论基础。

典型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携手共进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4]。为培养符合社会高速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特色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教师从意识形态、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特色工科类高校应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师德文化氛围[5]。

对特色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密不可分。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师德建设,通过以典型驱动、模范引导的方式将师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建设融入师德建设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最大利用,通过广泛、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挥和结合两者的优势,使校园文化和师德建设共同进步。

典型引路,信仰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注重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师德模范、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本着师生认可、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掘校内先进典型,用身边的鲜活事迹更加直观地指引师生前行。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通过“传、帮、带”,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组织活动等,以朴实的方式使教师切身体会到学校对教师的帮助与关爱。

以高校现有宣传手段(如微信推送、校园广播等形式)为基础,根据校园文化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事迹进行宣传,达到宣传提高的效果。通过定期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形成具有典型驱动性质的宣传和学习,使高校师德建设取得满意效果。在校园宣传的基础上,围绕师德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专题大讨论和师德反思活动,聘请监督员,召开征求意见恳谈会,通过评选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活动,促进师德建设。可以具体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首先,建立个人师德档案,将教师从业时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细节量化,树立优秀典型,使其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这是典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典型,其宣传和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宣传优秀典型的同时,还应提醒和指出教师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要建设师德的长效评价机制,既要在行动上切实关爱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又要在定义上明确师德的具体标尺。在学校管理中加强师德管理,把师德行风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理解关怀教师成长的同时加强师德建设,这对高校和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培育优秀接班人提供良好的保障。

4 加强地方特色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校园文化品位对高校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来讲,并未有一个公共性认可的建设方法和理论指导。对于一线城市一般高校的教师而言,由于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值高,导致他们的工作压力大,生活和社会压力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而做好学生的工作往往需要发自内心对关爱和长久的细致耐心,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多关心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为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舒心地工作,尽全力主动地工作。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特色性高校,因其建校时间短、资源紧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处于转型发展中的现实情况,师德领域的建设更是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更应该从校园文化与教师人文精神的养成入手,切实制定符合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方法、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家交给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霍军亮.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7):176-180.

[2]刘朝晖.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品位与师德师风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3-106.

[3]程功群,任友洲,袁本芳.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

2014(11):53-59.

[4]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43-51.

[5]王小琦.淺谈工科大学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37-40.

猜你喜欢

师德校园文化微信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微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