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河奔流65年 激荡河南自信之源
2017-06-16高杨张华李想
高杨 张华 李想
今年年初,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河奔流——1949-2013影像河南六十五年》一书,并在郑州举行了发行仪式暨影像河南65年图片展。该书的作者是原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他曾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本已退休的他没有选择惬意轻松的生活方式,反而选择了历尽艰难、不辞辛劳地编著了这样一本书。林景顺长年与经济工作打交道,对河南省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历程有深刻的了解,他的工作经历为该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河奔流》以图片资料为主,附以文字说明,展示了自1949年到2013年河南65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尊重历史,图文并茂,易读易记,为关心河南、想了解河南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便利。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记载了河南的發展,一张张生动的图片承载着河南的精神,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年学生而言,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家乡,感受到的是一个更伟大的河南。阅读这本书,让大学生对这段光辉的历史感同身受;阅读这本书,让河南的学子油然而生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自豪感;阅读这本书,让当代大学生领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大河奔流》一书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春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在郑州东区的一家咖啡馆对本书作者林景顺先生进行了专访,听他聊《大河奔流》创作的初心和经历,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河南教育》(高教):林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问您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文艺作品、自媒体平台以及一些社会舆论中,总有人编河南人不好的段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您这本书的创作有何影响?
林景顺:这些说河南人不好的段子很早就有,2001年可能表现最明显。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原因,第一,河南人中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不过在全国来看,河南发生的这些事情并非最典型,只是河南总体人口多,所以有这些段子也不奇怪。但是这些不好的现象只是少数,不能代表河南的主流,河南的主流应该是“焦裕禄精神”等代表的河南精神。因此,把不好的现象作为整个河南人的形象就是以偏概全、分不清主次了。第二,有一些经济水平、文明程度不如河南的地方也拿河南开玩笑,主要是想掩盖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家乡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互相拿对方的缺点去比较甚至起内讧,从大局来看,是不利于团结发展的。
我记得,前些年有人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将全国人民的玩笑都安在河南人身上,有些本来不是说河南人的,他也将其安到河南人身上,逐渐成为了河南人身上不好的标签。这本书不仅没有为河南洗刷冤屈,反而让河南人民背了很沉重的包袱。以致于在后来的招商引资方面,河南人遭受了严重的歧视。
也正因为有这种现象,更激发了我编著《大河奔流》这本书的决心,我就是想通过图片和文字记载,真实地向大家展示河南伟大的发展历程,展示河南省为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展示古往今来的河南精神。我想借助这样一本书,用历史和事实为河南人正名。
《河南教育》(高教):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您本可以选择一种更轻松、更多样的生活方式,比如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等,为什么您却选择花四年时间历尽辛苦编辑出版这样一本书?
林景顺:这是我想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有浓浓的家乡情结。河南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有将近70年的历史,我们脚下的家乡都发生了什么事儿,河南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想要更深刻地去了解。
其次,我参加工作几十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从事经济工作,对河南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是很局限的,所以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更直观地了解河南的发展。还有,我喜欢拍照片,我认为摄影要为现实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果为了反映一个主题摄影,那么每一张照片都承载了一定的内容,承担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样的照片才是有生命力的。到目前为止,用这种形式做这么大块头历史的影像记录的作品还没有出现,中国摄影界用这种艺术形式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的,
《大河奔流》也是第一本,编辑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抢救性的工作。
第三,河南这65年的历史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看待,很多人想了解却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说是一线、一段,所谓一线指的是你所从事的工作一线,一段就是短暂的人生一段,一线很窄,一段很短,所以想了解河南的历史全貌很难。虽然有相关的资料,但是不能每个人都去翻资料,不说资料数量太多,大多数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点点翻阅,就算有时间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况且,有些资料也不能够被随便查阅。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给希望了解河南历史发展的人提供一些方便,我就很欣慰了。
《河南教育》(高教):65年时间,一个省的发展,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大的跨度,您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是怎么设计结构,又是从哪些方面切入的呢?
林景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做得太详细,就会特别冗长,跟资料一样,读者没有时间看,也抓不住重点,如果做得太简略,读者看完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还不知道河南是什么样,那就没有实现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所以我就选择了从影响河南发展的重大事件入手,以此为整本书的框架,再用具体的内容进行填充。
这本书以图片为主,读图时代,以图说历史,但是书中也不全是照片,还有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图片说明。有些内容单纯拍照片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建省之初开封工业的总结,一片小纸,简短两句话,就将当时开封的工业情况叙述得清清楚楚,这用照片是无法展现的。
从2012年开始,我用了四年时间编辑这本书,仅收集资料就用了两年半。有些事情过去时间太久,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大多已找不到了,不了解的人更难述说清楚,所以中间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为了寻找传统的中医药房,我辗转各地,勉强找到了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药房。
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的态度,当时怎么说就怎么说,当时什么样就什么样,不加任何评论,保护历史的真实,尊重原貌,这也是我编辑的一个原则。
《河南教育》(高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会逐渐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感悟,初衷和收获有一部分重合,也有一部分不同。除了您刚才提到的一些想法,编辑完这本书您有什么新的感受?
林景顺:编辑完成这本书之后,我从思想上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原来就是想了解河南这一段时间是怎么艰难地走过来的,发生了什么难以忘怀的事件,编完之后发现,河南非常伟大,河南人民非常了不起。
65年间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建省初,我们全省的资产21.02亿,也就仅相当于现在的一栋高层写字楼。到了2013年,全省GDP达到了32156亿。1949年河南人均粮食171公斤,2013年达到人均1100斤,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河南大学的在校生为804人,2013年河南省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58万;1949年河南省没有一公里的水泥路、柏油路,2013年不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排名第一;工商业从1949年的3.02亿发展到了2013年的28000亿。
河南人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物质财富,背后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愚公移山精神”出自河南,“焦裕禄精神”出自河南,“红旗渠精神”也出自河南,这些曾经鼓舞了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一脉相承,始终在被学习、被传承。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精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为作为河南人而感到自豪。
《河南教育》(高教):《大河奔流》这本书梳理了河南省从1949年到2013年共计65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详细的数据还是真实的图片,都非常震撼。通过呈现这些事实,您想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启示?
林景顺:第一点,河南的事情要靠河南人自己来做,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比如国家给予了同样的政策,有的地方发展得好,有的地方却发展得不好。发展得好的地方就说明人民努力,奋斗精神强;发展得不好就说明功夫没下到,奋斗精神不强。如果不是焦裕禄带着人民努力,兰考怎么会改变?如果不是杨贵带领人民不要命地苦干,红旗渠这个奇迹怎么可能出现?任何时候都不要躺在国家的政策上等着吃现成,等着国家给补贴,要靠自己的奋斗去改变。
第二点,一代人是一代人的责任。建省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世世代代的百姓,每一代的发展都越来越好。一代人创造了,不能代表下一代的成果,下一代不创造了,照样要受穷。
第三点,要无怨无悔,奋斗努力,埋头苦干。我们的前辈受了很多穷、很多苦,没有享受到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是他们并没有埋怨,而是努力去奋斗、去改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更要有无怨无悔的精神,有了问题就自己动手解决,始终把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素质这两点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河南省未来能否有好的发展,与我们每个河南人都息息相关。
《河南教育》(高教):当前青年大学生更加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更大。您认为怎么通过爱家乡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林景顺: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责任不在他们,在于教育者以及整个社会环境。要想加强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要加强教育部门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更要营造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氛围。
首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年轻人了解这段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历史。一个人为什么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他了解自己的家乡,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热爱。
其次,如何让青年大学生对这段光辉的历史感同身受,最关键的不是学习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学习事件背后的精髓。“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放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依然适用,这就是我们要引领学生了解的。
第三个是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用鲜活的、年轻人能够感受到的案例去讲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向来讲历史多,讲现实少,想要让大学生理解,不能只讲形式,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更新教育内容。现在年轻人推崇马云、马化腾,喜欢看他们的故事,那就用他们的创业经历激励学生,马云用了十几年创造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商业帝国的背后也是数不清、道不盡的艰辛,要让年轻人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才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更好地传承河南精神、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