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词大雅》浅谈诗词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

2017-06-16矫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歌素养教学

【摘要】《小词大雅》见解独到,全书根据叶嘉莹演讲整理而来,语言平实质朴,由此深入探讨诗歌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及教学方法。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文学起源于诗歌,诗歌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分量不言而喻。由浅入深,微言大义是对诗歌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小词大雅;诗歌;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叶嘉莹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擅长将当代西方文学概念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相结合,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叶嘉莹阐释问题见解独到,典雅细腻的文笔,结合自身的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卓然成家。

一、《小词大雅》见解独到

全书根据叶嘉莹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演讲整理而来,小词赏析是全书主要内容,而对于小词的赏析方法,加之对诗词鞭辟入里的理解是贯穿全书的思维主线。文中着力解析了张惠言和王国维两人对于小词各自不同的看法,将西方文学概念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小词大雅》这本书既讲小词之美,同时逻辑清晰,是一本好读好懂的文学理论书。

何谓小词?小词就是配合音乐来唱的歌词。清乐、胡乐、法曲分别是中国古代的民乐、外来音乐和宗教音乐。到了隋唐,当时的流行音乐将三者融合起来,形成“燕(宴)乐”。可惜乐曲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乐曲的歌词却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曲子词。

那小词的雅从何而来?小词之中的修养与境界又从何谈起?首先它虽为歌词,作者不一定像诗那样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但正是小词的自由,反而有时候能更真实地表现作者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所谓“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因为真情流露,所以小词作者的修为和境界关乎作品的品格和气象。如王国维所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词,终有品格。”

其次,小词常常体现出“微言大义”的特点,就是读者能从小词里面感受到言外之意。“微言大義”从何而来,叶嘉莹先生借用西方的理论进行总结:小词的言外之意是接受美学的潜在作用。这种可能的微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互为文本的“符码”,比如“秋月”就是一个语言符码,通常代表圆满美好的意思。从唐诗里找到它,可以去解读宋词。前有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往后有唐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词大雅》整本书每讲一首词,叶嘉莹先生都能旁征博引,用到其他诗词、典故甚至论语解析词中符码,让人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底蕴和雅致。

小词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符示”。比如“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一句中,“菡萏”为荷花名,寓意高雅、珍贵、芬芳、美好,但是“菡萏”“香销”“翠”“残”表现出一种作用。这句词给读者一种感觉,就是所有珍贵的、美好的,现在都消逝了、不完整了,所以让王国维联想到《离骚》里“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生活中并不缺少诗,而是缺少像叶嘉莹先生这样的桥梁。叶先生之所以讲得好,是因为她把诗词融入她的生活,变成她生命的一部分,每字每句都熟悉其语境。因为真正懂得,道出来才可以雅俗共赏,不需要受众者有多深厚的文学基础。“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

另外,叶嘉莹在此书中打破单一的解读模式,在解读词时贯穿了张惠言和王国维的论词方法,还将两人不同的方法进行整合,正向反向对比穿插,取两人词论中的精华,更准确地把握词作中的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又用不同词人但属于同类别的词作来评赏不同的修养和境界,有更深刻和鲜明的印象。叶嘉莹在讲演中也不时拓展评说的领域,打破国界,用“文化符码”“诠释循环”“显微结构”等西方词汇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小词的另一种可能。

二、诗词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文学起源于诗歌,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诗歌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分量不言而喻。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从先民浅斟低唱的《诗经》开始,古诗就如同一条从远古而来的河流,生生不息,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和灵魂。古诗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古诗所展现的审美世界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可见,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部提出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核心素养”综合表述为“九大素养25项”。“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具体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文化底蕴的初级开始

首先,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诗教,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使人外在秀美。

其次,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代言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既可三头六臂,也可长生不老;既可飞行三界,又可畅游龙宫。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熊熊点燃。《水浒传》培养了学生公平侠义精神,“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三国演义》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无数少年读了《三国演义》后梦想自己成为“羽扇纶巾”的孔明,神机妙算,决胜千里。

最后需要哲学的思想。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

三、诗词层面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强化阅读的重要性

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阅读教学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

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常言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牢固的知识体系。

第三,要重视个性化阅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话、神话,少年好现实侦探。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天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抛弃约束教育进步的糟粕,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养成与发展。在其过程中,教师担当的角色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强化日常积累和留心生活

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诗歌背诵,要做到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其次是国学经典的积淀。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经典篇目就要让学生从基础打底,不仅要背诵,还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实践,如接触到“孝道”的有关篇目就要真正地在生活中对父母、对长辈有恭敬之心。

(三)强化独立思考、敢说敢表达的重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有深度思维的力度。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让学生能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扬民主教学,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习《无题》诗,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讨论,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意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者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叶嘉莹.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丁文静,韦冬余. 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

[5]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9).

[6]戚成林.发展核心素养,享受语文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16(14).

[6]石庆文.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6(28).

.

作者简介:矫艳,1993年生,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诗歌素养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