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7-06-16莫世荣赵川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教育资源框架

莫世荣++赵川

摘 要:教育资源公共服務体系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旨在推动各相关主体有序构建“全网融通、多级服务、众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体系。本文以省域为例,尝试提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设计框架,并从平台互通、资源建设、空间应用、服务模式和生态构建五个方面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67-04

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

“三通两平台”大力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无序建设现象明显,互联互通不够深入,资源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等问题,而“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和配置新机制仍未形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25个以上省级平台及若干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完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5月,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央电教馆在甘肃张掖召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地方平台互联互通工作研讨会暨国家平台应用试点地区骨干人员国家级培训会”,在会上,中央电教馆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阐释。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了“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明确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设计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基础,以灵活便捷地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优化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供配模式为实现路径,旨在推动各相关主体有序构建“全网融通、多级服务、众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体系。笔者试以省级区域为例,提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底层为云环境,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云存储、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等环境支撑。

第二层次为平台层,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上与国家平台实现用户统一、平台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向下通过异构对接、同构互联和映射服务三种模式实现全网融通。

第三层次为应用层,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通过“规范引导、公开竞争和择优遴选”,整合丰富的第三方应用;另一方面,基于平台融通,统筹推进资源的分级建设,实现众建共享,汇聚全网资源。基于开放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用户管理、统计分析、资源转码、用户通信等相关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订阅、分级授权等方式,依申请面向特定的用户开放服务。

第四层次为空间层,分为个人空间、群组空间和机构空间。

第五层次为最终用户,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其他用户。一方面,用户以个人空间作为各级平台和各类应用的统一入口,浏览、下载、订阅、选用相关资源、应用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可以动态收集用户真实需求和个性行为习惯,积累形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从而持续优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实现基于用户角色和个性需求的资源及服务的精准推送,从而真正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应用环境。

三、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策略

1.平台融通:三种模式推进各级平台互联互通

实现各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是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各级平台技术架构不同,各级、各地需求和发展愿景各异,实现平台间的有效融通存在较大困难。针对不同的平台架构和互通诉求,可以采用异构对接、同构互联和映射服务三种模式实现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1)异构对接

采用与省平台不同的平台架构,符合省平台的业务需求和业务规范,完全利用本地硬件资源,通过与省平台数据交换形成与省平台松散融合的区域平台。

(2)同构互联

基于省平台用户能力,采用与省平台相同的平台架构,利用本地硬件资源,形成自有的资源和空间,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通过与省平台数据交换形成与省平台紧密融合的区域平台。

(3)映射服务

基于省平台用户、资源、空间、门户能力,利用数据授权、聚合、分层等技术,形成具有高度灵活、个性化的区域平台。映射服务在保证数据来源权威性和唯一性的同时实现数据隔离和分层、实现数据的个性化显示。

映射服务分虚拟映射服务和实体映射服务。

?誗虚拟映射服务

完全基于省平台能力和业务数据,与省平台共同使用相同(或相似)环境下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形成区域虚拟平台。空间在省平台。

?誗实体映射服务

基于省平台用户、资源、空间能力和业务数据,利用本地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资源构建门户、接入应用,存储本地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区域平台。空间在省平台。

异构对接、同构互联和映射服务三种模式,针对已经建成平台的地区,提供多样选择,不作替代和覆盖,避免推倒重来;针对待建平台的地区,提供基础资源和推荐应用,使之不必从零开始,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与应用;针对无能力自建平台的薄弱地区,提供标准模板和基本功能,使之能充分分享国家与省平台资源内容和服务能力,集中精力推进资源共享与教学应用。

2.资源建设:分级建设实现各级协同与特色发展

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各级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愿景,各地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如果缺少统筹协调,容易造成各行其事、重复建设的混乱局面。推进资源分级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力量,实现各级协同,从而形成整体推进与特色发展的有序格局。

推进资源的分级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平台资源与省级平台资源的关系,遵循的总体原则是“基础资源国家建,特色资源地方建”。通过平台对接,引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00万余条优质资源和备课授课等8大类推荐应用,作为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资源和基础应用,避免重复投入与低水平开发。在此基础上,各省集中精力做优、做强本省的特色资源与特色应用,在完善教育资源体系的同时,逐步形成本省特色优质资源品牌。

在省域范围,按照“省级建设基础资源与精品资源,提供基础服务和示范引领;各级建设紧缺资源和特色资源,实现上下联动与特色发展”的思路,整体推进全省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省级层面,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前提下,主要是充分发挥省平台站位优势,汇聚全省名师、名校力量,重点建设精品资源,为各市县提供方向引领和典型示范,并依托省平台实现全省共享。对市县一级,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紧缺资源,针对性地解决本区域的实际问题,发挥各自优势建设特色资源,实现特色发展,从而在省域范围实现多元、差异、互补的良好局面。对校一级,鼓励以用为主,尊重原创性开发,积极引导和组织学校参与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3.空间应用:“名师引领+社群互助+草根原创”三维一体深化空间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是构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空间的活跃度决定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活跃度。在各类空间中,教师空间处于先导地位,各地的普遍做法是“教师空间带动学生空间、学生空间联通家长空间”。因此,如何推动教师网络空间的应用,成为各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聚焦点和突破口。在实施策略上,可以采用“名师引领+社群互助+草根原创”三维一体、分层推进的模式,推动形成“名师空间重引领、社群空间促交流、个人空间有特色”的空间应用格局。

(1)名师引领

按照“1+10+100”的模式,创建省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每位特级教师在全省范围内招收10位学科带头人组成核心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共同开展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学科研究、教改探索和教学磨练。特级教师的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和经典案例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共享,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专题资源和研究成果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二次辐射,吸收和服务100位以上的网络学员,从而形成“紧密+松散”的二层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名师引领,在重点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的同时,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2)社群互助

网络学习空间的SNS(社交网络服务)特性,使得教师空间可以根据其学科、地域等不同属性组成不同的网络社群,从而推动基于网络空间社群的同伴互助式网络研修活动开展。在具体作法上,以学科为基础,由省级教研员牵头,组织全省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网络团队,依托网络研修社群组织全省同一学科的教师开展协作备课、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网络教研活动,并提供集学科信息、资源内容和网络教研的一体化服务。通过同伴交流与社群互助,推动空间有效应用的同时,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普遍提升。

(3)草根原创

鼓励草根教师的原创精神,引导教师围绕自身教学和研究的某一领域,持续开展课程资源建设、网络研修和师生教学互动等活动,支撑教师对其教与学的资源、成果和经验进行体系化梳理及提炼,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资源库,实现伴随其教学生涯且动态积淀、更新的知识库,提升教师基于技术的知识管理水平。通过鼓励原创,让草根力量爆发,真正推动网络空间在教学中的普遍用、常态用和深度用。

4.服务模式:网络订阅探索按需推送与就近服务

传统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缺憾,一方面在于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个体,往往是单向地提供标准化、单一化的资源和应用服务,难以及时获取并满足用户的真实而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就近访问”的习惯,使得从省到县的多级平台实则难以有效落地服务。为破解上述问题,可以采取iFrame订阅、RSS订阅和WeChat订阅三种方式,让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网络订阅,面向县区平台、学校网站和个人空间推送服务,推动省级平台资源、应用和能力的下沉,实现按需推送和就近服务。

(1)iFrame訂阅

基于开放平台,将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应用和空间以模块化方式开放给市县和学校,通过实名制网络订阅,由订阅者根据需要设置订阅内容和展示方式,订阅平台生成iFrame模板代码。订阅者将生成代码嵌入市县平台或学校网站后,市县或学校的师生即可通过登录市县平台或学校网站直接浏览、访问、下载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应内容或使用其相关应用,实现就近服务。

(2)RSS订阅

简易信息聚合(RSS)是一种基于XML标准,在互联网上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和投递方式。针对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庞杂、流通缓慢,容易形成资源沉睡现象的特点,可以通过“自动筛选+人工审编”,形成RSS主题资源订阅,实现平台资源和空间资源主题式、结构化、周期性的梳理和沉淀,进而促进资源的有效更新与流动。

(3)WeChat订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将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方式,而基于微信的订阅可以进一步优化用户的应用体验,满足用户时时处处学习的需求

5.生态构建:开放平台探索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生态体系

开放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主要是提供基础性保障,而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需要汇聚各级教育资源平台、学校和教师优质资源、社会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的力量。开放平台成为整合各方力量,引导众筹共享,构建教育资源生態体系的重要途径。

开放平台将自身的数据、服务等封装成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并向外界提供API,以吸引第三方的应用开发者开发程序,使用平台服务(包括资源和能力)或增加平台功能。基于开放平台,一方面,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互通规则和数据交换标准,可以实现与国家及各级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融通,为用户提供全网资源,推送标准化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标准接口,实现丰富的第三方应用接入,由用户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使用,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允许各级教育部门及开发者通过申请开放服务的方式,以网络订阅、数据调用、内容共享和订制服务等多种渠道获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资源、能力和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实现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促进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的形成。(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深化、理念更新和应用推进的结果。两者相比较,后者在体系层面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强调国家、省、市、县、校的各级协同和力量的有效融合;在平台层面更加注重互联互通,强调各级平台的有效融通;在资源层面更加注重众建共享,资源的提供者更趋多元化,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强调开放竞争与自主选择;在应用层面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验,服务方式更趋多样化、特色化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2016-1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16-12-30.

[3]赵川,莫世荣.开放性视角下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流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1).

[4]莫世荣,赵川.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体系教育资源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