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2017-06-16王敏郑权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

王敏++郑权

摘 要:本文从行政推进、学界探索与辅助科技三个方面的进展对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重点分析,需要破解信息无障碍程度偏低、技术实现困难两个主要制约因素。为达成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科学高效目标,提出了联合攻关,多学科协同;通用设计,无障碍技术保障;知识精准,立体多用途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视力残疾人;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42-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我国现有视力残疾人1263万[1]。汉语盲文是我国视力残疾人使用的特殊文字符号,已成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对其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多种原因,我国汉语盲文出版物种类与数量难以满足视力残疾人获取需求,获取渠道也存在障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化环境的普及,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可有效的破解这一瓶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指出:更加关注残疾人享受信息化成果、参与信息化建设进程;拓展面向各类残疾人的数字资源服务;加强盲人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

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视力残疾人信息获取与交流障碍,创造更加和谐、有利的信息无障碍社会环境,进一步保障了他们受教育权利,是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二、主要进展

《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出版、影视、文学艺术等单位要组织和扶持盲人有声读物和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出版,开启了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盲文与手语等特殊教育语言数字化建设受到各方重视,梳理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所涉的主题和内容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演进:

1.行政推进

纵观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总与国家的行政推进密切相关。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行政推进,首先从强化汉语盲文规范研究与推广工作开始,进而结合信息化环境的发展水平,提出更加明确的推进手段。在加强规范研究和推广方面, 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残联建立了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2011年1月刘延东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 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做好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究规范和推广工作”。2012年1月《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提出:“调查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为制订完善手语、盲文规范标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供服务”。为达成这些法规、政策的愿景与目标,历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对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从意识到理念、从制度到落实力度不断强化。“十二五”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大对手语和盲文扶持力度,制定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通用产品、技术信息无障碍”。彰显了国家对视力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共享国家文明成果的关照。

2.学界探索

学界探索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盲文数字化建设的价值。如,张映娣[2]以“谁来关注盲人的阅读需求”为主题,指出了盲文匮乏问题与原因,并提出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盲人有声读物制作,开发 MP3或光盘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的建议。钟经华[3]等提出汉语盲文进行简写改革方案,认为简写方案的推行将有希望提高盲人20-30%的阅读、书写速度,有利于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汉语-盲文的双向转换。二是探索盲文数字化建设中信息无障碍、语音识别、汉语-盲文转换系统实现策略与技术。如,庄丽[4]等利用语音和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盲人计算机系统,能够进行汉字和盲文的转换,反馈信息可以通过盲文点显器输出,用户能够摸读盲文点字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采用盲文输入法进行输入,输入结果可转换为汉字文本。包塔[5]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基础上,利用包含多知识的语言模型成功地实现了歧义程度更高的现行盲文和汉字的高精度转换,正确率达到97.5%以上。这些研究与实验为视力残疾人获取信息与知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为视觉障碍辅助产品研发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辅助科技

盲板、盲笔是盲文使用者主要的书写工具,由于受阅读认知能力、书写方式、温度光线等影响,这种书写与阅读较为低效。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能有效帮助视力残疾人改善其“以耳代目,以手代目”认知补偿。我国汉语盲文数字化的技术实现体现在国内自主研发与中外合作研发两个主线:在自主研发中,中科院研制组开发的《汉语盲文计算机系统》,提出并实现了一整套盲文计算机系统解决方案,推出了面向视力残疾人个人用户,帮助他们使用计算机、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和管理个人数据等;中国盲文出版社信息无障碍中心发布多个版本的“阳光标准版”读屏软件,通过阳光读屏器、阳光语音服务器和阳光输入法朗读器三个核心部件实现视力残疾人使用电脑特殊需求;另外,在与国外合作研发中,北京国宏康医疗电子仪器在引进美、德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系列的视障仪器与产品,如盲用助视器、点显器、复印机等设备。这些辅助科技为视力残疾人提供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

三、主要问题

通过对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在无障碍程度与技术实现两个重要方面还有问题亟待解决。

1.无障碍程度偏低

国际上为规避残障人士获取信息不便,专门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无障碍设计与开发要素,其中无障碍检测指标大多数是针对视力残疾人设计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面向残疾人的网络平台与资源的无障碍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①无障碍意识低。周廉惠[6]进行的“无障碍意识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国内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无障碍意识较低,无论是在对残障群体上网方式、对无障碍知识和相关标准了解、还是具体无障碍措施实践应用方面都了解甚微。②无障碍检测通过率低。孙祯祥[7]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 Bobby”对我国 65 所大学和 371 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 9.23%与 0.18%。③无障碍满意度低。笔者曾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仅为9.75%。[8]

2.技术实现困难

明眼人使用的数字化资源基本以视听形态呈现,而视力残疾人使用的数字化资源以触听形态呈现,视力残疾人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力残疾人使用资源造成障碍,这就决定了二者数字化过程技术实现差异。面向明眼人的信息资源是可视的、动态的、平面显示的,数字化过程容易实现,而汉语盲文是触摸的、静态的、立体显示的,面向对象是只有听感、触感的视力残疾人,数字化过程十分复杂,必须进行多重转化与模式识别。比如,进行“汉-盲”互译数字化过程中,只有实现从“汉字→拼音→语义(汉语盲文或语音)”的数字化过程才能为视力残疾人所用,同理只有实现了“汉语盲文→拼音→语义(汉字或语音)”的数字化过程,才能进行汉语盲文的数字化采集与资源汇聚,但是要完成三者之间转化,还需一个庞大的、预设的汉语盲文语料数据库来进行比对、提取与正确显示。但因为盲文语料采集难,语料加工技术复杂,互译显示歧义多,建设周期漫长,需要多种学科人员的协同配合,因此这种专业的数据库还未面世。通过试用一些“汉-盲”互译产品证明,汉语盲文数字化转化识别较低,正确率甚至低于80%,无实际使用价值。

四、对策思考

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是关涉理念、机制、技术与应用的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考量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应用现状与趋势,适应视力残疾人的认知特点,规避其生理缺陷,把握其学习、生活中对知识与信息内在特殊需求,开发通用的无障碍系统平台与资源,才能发挥其建设价值、彰显社会效益。

1.联合攻关,多学科协同策略

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不是单一的理论或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要有多种学科人员的参与。虽然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落后于时代,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但是有关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领域相关的研究,如人机交互、语言处理、语料标注与组装、数据平台开发、信息无障碍等领域,都有了较丰富的理论与技术。因此应充分借鉴、融合这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广泛吸收和应用语言学、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学、传播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各相关学科的优秀师资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基础,进行力量整合,实现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联合攻关与多学科协同创新。

学术史证明,学术上重大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经常是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形成的。在汉语盲文语料库建设过程中,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建设的最优化,如通过汉语盲文专家与视力残疾人志愿者进行汉语盲文语料采集、语料选定;语言学工作者进行语料分类、语料标注、统计分析;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进行无障碍系统平台研制、数据编辑、语料入库;特殊教育学工作者进行基于汉语盲文数字化资源的教学实践与评价;传播学工作者开展社会大众的有效应用与其传播、增殖研究与服务等。采用多学科协同策略,将有效促进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生态化。

2.通用设计,无障碍技术保障策略

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中要围绕“规范化”与“智能化”这两个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研判国内外通用设计标准与关键技术,实现汉语盲文数字建设科学性与可行性。

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信息无障碍通用设计规范有《Web内容无障碍规范》(WCAG),用以保障残障用户获取网页内容的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和稳定性;《创作工具无障碍规范》(ATAG)解决的是怎样使Web创作工具有利于残障用户使用;《用户代理无障碍规范》(UAAG)解决怎样使用户代理便于残障用户使用的需求。这三大技术规范已成为Web无障碍领域公认的国际标准。在国内,《信息无障碍 身体机能差异人群 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规范了网络内容的设计者、开发者、发布者,与需求者的信息无障碍供求而颁布。在进行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之初应充分研究国内外通用设计规范与要求,调研当前国内外知名无障碍网站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制定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的系统架构、工程实现和大规模测试等规划。

在汉语盲文数字建设关键技术实现上,要综合采用语义网、数据挖掘等技术,这些技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且在实践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这些技术将为汉语盲文数字建设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关键理论与技术支持,比如,利用语义网技术的词句智能分析、判断与推理功能,減少“汉-盲”自动转换中的歧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加工和处理不同区域族群的盲文词句、语法、语义的偏好与习惯,以确定采集通用汉语盲文语料的原则与内容,遴选具有代表意义字、词、句、段、篇语料作为样本。

3.知识精准,立体多用途策略

赤瑞特拉(Treicher)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9]视力残疾人由于视觉障碍,获取信息通道受阻,被剥夺了许多学习与交往的机会,残存的信息通道就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中要规避现有明眼人网络资源垃圾信息多、冗余信息多、无序信息多的不足,要充分考虑视力残疾人的感知缺陷补偿,发挥建设团队集体智慧,开发建设功能多样、技术领先、知识精准的汉语盲文资源库,不仅满足视力残疾人知识习得、信息交流、康复教学、社会适应的需要,还能放眼我国汉语盲文抢救性保护与研究,以及通用汉语盲文推广需要。

基于知识精准的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能充分发挥其立体多用途价值,对丰富、拓展相关领域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精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把汉语盲文教学与现实语境紧密联系起来,为视障教育提供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材与辅助资源,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环境。二是知识精准汉语盲文数字化建设为盲文推广提供便利条件,对社会发展残疾人公共服务与保障、残疾人辅助新产品增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促进视觉障碍辅助器具与专用设备产业标准统一,减少产业研发成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http://www.cdpf.org.cn/ggtz/content/2012-03/12/content_30382667.htm,2014-05-11.

[2]张映娣,张小慰.谁来关注盲人的阅读需求[J].出版参考,2005(12):7.

[3]钟经华,李启隆.汉语盲文改革的新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4(6):45-48.

[4]庄丽,包塔,朱小燕.盲人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J].中文信息学报,2004(4):72-78.

[5]包塔,朱小燕.盲汉转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10):45-46.

[6]周廉惠.网络无障碍意识推广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7]孙祯祥.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8.

[8]郑权,陈琳.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65-69.

[9]郑权,陈琳.“三语”网络影视资源的设计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4):46-48.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数字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
外语语言实验室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