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2017-06-16陈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贫困生

陈珏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贫困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讨勤工助学措施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助人任务测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对杭州市250名高职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表明勤工助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还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SWB;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13-02

一、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目前来看,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但从目前研究来看,主要是从消极的心理特征角度进行,而本研究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探讨贫困学生,尤其是勤工助学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其次,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其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标志,但目前较少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这是亟须研究者去关注的。最后,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究竟如何?高职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他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如何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对这些问题的实证研究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研究拟从探讨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手,对各因素与幸福感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明确其影响机制,并试图通过准实验设计来探讨勤工助学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希望可以为提高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更有針对性与实效性的帮助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了300名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19岁,均为自愿参加。研究最终回收有效的被试数据为250人,其中非贫困生78人,无勤工俭学经历的贫困生52人,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120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包括幸福感指数量表、助人任务测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尊量表(SES)。

1.幸福感指数量表:由Campell(1976)编制,信效度良好。该量表由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组成。其中,总体情感指数包含8个情感项,生活满意度包含一个满意度项,总体幸福感指数为两者分值的加权之和,即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之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得分(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

2.助人任务测量:采用慈善捐助任务,要求被试在1(1%或更少)到8(25%以上)之间做出选择,分数越高,标志其助人水平越高。

3.自尊量表:由Rosenberg(1965)编制,共10个项目,分四级评定,总分范围是10-40分。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共10个项目,评价指标为4个维度,即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量表的总分为十个项目得分总和。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题中的“邻居”改为“舍友”,“同事”改为“同学”,“夫妻”、“配偶”改为“恋人”等。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首先,我们发现,贫困生的每月生活费要显著低于非贫困生,F=31.655,η2=0.218,p<0.001;这反映出此次研究被试来源的代表性。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的差异呈边缘显著,F=2.715,η2=0.022,p=0.068;事后检验发现,无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呈边缘显著,p=0.068,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该结果说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勤工助学以后,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反映出勤工助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还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所助益。

在助人任务的得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管是否有过勤工助学经历,贫困生的助人水平都显著要高于非贫困生,F=7.301,η2=0.056,p<0.01。也就说是贫困生更倾向于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愿意给予帮助,反映出贫困生相对成熟的一面。

在自尊量表的得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当前高职贫困生大的心态较为积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最后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结果。在社会支持总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F=5.120,η2=0.040,p<0.01;经事后检验发现,不管是否有过勤工助学经历,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总分都显著要高于非贫困生。在客观支持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也同样显著,F=6.358,η2=0.049,p<0.01;经事后检验发现,与无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相比,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的客观支持分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这个结果也反映了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在日常生活、经济、学习与心理援助方面都对贫困生给予很大程度的客观支持与帮助。而在主观支持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支持利用度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极其显著,F=8.807,η2=0.067,p<0.001,这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帮助。

四、结论

本研究旨在调查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及勤工助学经历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非贫困生,存在边缘显著差异,虽然与国内其他高校的研究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贫困生(有勤工助学经历)的主观幸福感所贡献的。由于回收的问卷存在很多无效问卷,因此无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只有52份问卷,而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有120人。通过事后检验也证实了,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说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勤工助学以后,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反映出勤工助学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我们也看到,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在日常生活、经济、学习与心理援助方面都对贫困生给予很大程度的客观支持与帮助(在客观支持分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客观支持分层显著差异),从自尊得分和支持利用度的结果分析上也可以看到,贫困生没有因为暂时的处境困难而感到强烈自卑,相反,他们会在很多方面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包括经济上和心理上)。也正如此,相较于非贫困生,所有参加调查的贫困生在助人任务上,他们都表现出更愿意去帮助他人。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结果值得我们去深思。在今后的勤工助学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把助人自助的思想植根于每名学生心中,让贫困学生都成为精神的富足者。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继续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困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要找到有效途径激发心理潜能,挖掘内在品质,营造一个完善人格、健康心态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的意识,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人生,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他人,学会感受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促进高其心理自我和谐,使构建和谐校园切实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贫困生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