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为关节退化“减速”
2017-06-16裘敏蕾朱侃
裘敏蕾+朱侃
年过半百,关节退化就开始让诸多中年人如临大敌,而许多老年人更是会因为膝盖、脚踝、手腕、肩颈、腰椎与髋关节等不同部位的关节逐渐退化,而明显感受到酸痛、无力、僵硬或发出“喀喀喀”的声响,严重者关节甚至会永久变形,导致日后生活功能受阻,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更要命的是,这些关节严重损伤和变形是不可逆的。
显然,如何减缓关节退化,已成为摆在众多中老年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传统中医学往往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
内:补益肝肾
中医有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关节退化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即肝肾内亏,治本则以补益肝肾为主。《黄帝内经》记载,“肝主筋,肾主骨”,因此,等到关节患部的发炎状态解除、局部肿胀消退,气血循环也获得改善,病情较稳定时,中医师就会建议患者朝补养肝肾的方向继续治疗。
不过,对于进补的具体时机,则必须请专业的中医师来判定。临床上,经常会看到有些患者疼痛反复发作,症状变动幅度大,最终发现是其听信偏方,同一种药物从头用到尾所致;还有些患者了解到龟鹿二仙胶、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及其他补肾药方可以“顾筋骨”,就盲目自行去药房买来进补,殊不知,以上补肾药方剂虽然有强壮筋骨的作用,但每一味方剂的具体适应症以及其本身的寒热温凉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患者正处在急性期,仍有红、肿、热的表现,但患者自己觉得已经不痛,以为不是急性期可以进补,就盲目买来各种补肾药一顿滥补,结果往往导致本来就发炎肿胀的关节,更加严重,愈补愈热。或是情况正好相反,一些原本用来治疗急性期疼痛的药被患者随意拿来用在缓解期服用,不仅没有任何补益效果,还有可能引起身体的不适,中医认为这是“不对证”,补益不成还伤身。
此外,左归丸和右归丸虽然同为补肾药方,但前者补阴,后者补阳,假如患者虽然有关节退化,但其体质、证型属于肾阳亏虚,临床表现为面白、怕冷、哮喘等,却误服补阴的左归丸,那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寒证,不仅补肾不成,反而引起胃肠的不适;而如果是关节退化且伴有口干舌燥、口苦,或是失眠盗汗,动则燥热易汗的肾阴虚患者,又误服补阳的右归丸,则容易加重热证,如上火、嘴巴破皮或辗转难眠、盗汗更剧。
不仅是药物、方剂的选择,包括什么时候是急性期,什么时候已经到了可以进补的缓解期,患者都不应该自作聪明,随意凭自己的喜好进行补泻,而是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不仅是关节退化的患者,包括骨质疏松,骨钙质异常流失,类风湿关节炎等骨痹、骨痿的患者,都应切记这一点。
外:针灸、推拿配合外敷
除了用中药内服进行调理,中医骨伤科独特的推拿手法、穴位按摩也能帮助患者增加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度,改善关节腔内的压力,从而达到舒筋散寒、通络活血的功效,使患者关节退化得到有效缓解。
而针灸治疗膝关节退化,也是中医骨伤科的一大特色。临床上,多运用局部取穴,进行调治。比如根据经络腧穴学的相关理论,胃经多血、多气,在治疗关节退化时,多会取胃经走行经过的梁丘穴,另外也会取血海、阴陵泉与阳陵泉,如果伴有肿痛,则可取犊鼻;有些气血不足或年纪较长的患者,筋骨性能变差,则会取有“强壮穴”之称的足三里进补。此外,人体的经络相互连结,除了局部取穴,根据辨证及远端治疗的原理,还可用交经缪刺取穴法,如左边有问题取右边的穴位,右边有病痛则取左边的穴位。远部取穴常取手部的合谷、曲池、外关;肩颈部位则取风池、肩井与巨骨穴等。
针对关节退化的中医外治法还包含中药外敷、浸泡药浴、熏蒸法、灸疗等。如意金黄膏是临床上常用的外敷药,如意金黄膏里的天花粉、大黄能活血,急性期贴在患部可消肿止痛,不过要特别注意皮肤有没有破皮或过敏,以免引发感染;还有艾灸疗法,如果患者的关节疼痛是因寒湿引起的,用艾草这类阳性的药草燃烧、薰熨穴位,则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温通经络、祛除寒湿的效果。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关键
临床上不少老年患者都会提及,对于关节类的病变,是否有必要及时更换人工关节?基本上,关节退化的患者還是建议应先尝试做保守性的治疗来改善症状,中医可用针灸、内服与外用中药及推拿介入;若这些治疗都没有效用,患者自己已经感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是无法生活自理时,再考虑是否动手术或置换人工关节等侵入性的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中医药保守性治疗虽然能帮助关节减缓退化的速度,但患者如果平日运用肌肉、关节的模式不加以改变,仍可能会导致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比如,膝关节不好的人,爬楼梯时应避免整个脚底板用力踩踏,因为如此一来就会把4倍体重的压力都压在膝关节上。这类患者上楼时可把小腹缩紧实,让腰腹有力,下肢才能更加轻盈;而下楼时,为避免关节承受过大压力,建议前脚掌先着地,再让全脚掌着地,以减缓膝关节的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