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低年段学生在绘画中的构图意识
2017-06-15杨珍珍
杨珍珍
摘 要: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是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好美术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构图意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在构图中遇到的问题,以形成学生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绘画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绘画;构图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1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104
构图意识就是一个人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色彩线条整合起来传达给别人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即在形式美方面将光线、明暗和色彩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一幅作品的构图是作者通过匠心的组织和巧妙的安排形成的,它体现了作者的表现意图和绘图形式,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经验不足,空间能力差,缺少空间位置变化的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往往是将物和物、人和人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他们不懂得去利用透视知识和空间立体知识,去构成错落有致的图画。另外学生作品中的主题不突出,画面分布不均衡,一边内容多,一边内容少,作品空白部分较多等,都是学生构图意识不强,构图能力差造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构图能力。笔者结合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图意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其形式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图效果上,构图合理,画面就能给人以整洁优美的感觉,如果构图不合适,绘画作品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主次不分,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因此,构图意识在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極其重要的意义。
构图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小学生学习绘画的基础。纵观整个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构图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要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构图教学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分析讲解构图的形式法则,提高对构图教学的认识和地位,使构图教学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在现代艺术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构图意识的策略
(一)通过欣赏作品、教师示范,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
欣赏是教师培养学生构图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形成构图意识的基本途径。在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优秀作品来寻找自身在绘画中的不足,从而感受到在构图意识中的缺失和不足,从而使学生主动模仿作品形成构图意识。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在欣赏过程中强调作品的主体结构的比例和事物的远近构成。甚至可以将黑板作为一张纸来进行画面结构的讲解,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构图能力。
如在教学《恐龙世界》时,笔者先画了几个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恐龙,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用剪刀将其剪下。在课堂上,笔者一出示范画,就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欢呼,笔者将这些范画参差地张贴在黑板上,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恐龙的庞大,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每个恐龙之间的遮挡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感较强的恐龙世界。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在绘画过程中事物的远近关系,还有效地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绘画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构图意识的养成。
(二)帮助学生分清“主次”
让学生分清主次,明白在绘画中近大远小的原则对学生构图意识的形成和构图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生绘画作品中,主次不分,缺少空间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学生没有把握好事物的主次关系,没有掌握正确的绘画技巧。只有让学生分清主次,认识到在绘画中要突出事物的主次关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才能有意识地去突出作品要表达的主体,学生的绘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将主要形象放在最前面,次要物体和衬托性的背景放在远处,并适当地缩小远处物体的比例,使形成的画面更具空间感和秩序感,以此来衬托主要形象,不能“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
如在教学中,我这样告诉学生:离得近的物体要画在靠下的位置,远一点的要画在中间位置,更远的要画得高一些;近处的物体要画得大一些,远点的要小一些;主体事物要画在突出的位置,并运用遮挡来突出主体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在绘画中就能慢慢掌握事物的主次关系,并能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空间感,极大地提高其构图意识。
(三)告诉学生画面的内容要互相“呼应”
在绘画中,画面的内容要与主体相关联,这是绘画中的基本常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又处在思维活跃的阶段,在小学生的作品中经常看见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往往会在一幅描绘天空的作品中出现一个苹果或其他事物。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绘画的基本规则,画面中的景物要与作品的主要特征相联系。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只有主角的画,问学生一些跟主角事物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哪些应该出现在画面中,哪些是和主题没有关系的,不适合出现在画面中。
如在海底世界的绘画中,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先在纸上画了一条鱼,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些与鱼相关的问题:鱼生活在什么地方?学生紧接着回答水里,我再次提问:水里还有什么小动物生存?水里还有什么?人能不能生活在水里?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一步步地将绘画填充完整,使画面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与鱼相关的事物都出现在了绘画中。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意识到绘画中应该出现什么,不该出现什么。小学生在独立完成绘画作品时,也会注意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绘画。培养了学生的构图意识,学生的构图意识和绘画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过程中要灵活自由,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要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绘画内容,避免出现内容杂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使学生能在绘画中表现出强烈的绘画欲望和感情色彩,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为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提供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邬丹.浅析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构图”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7):250-251.
[2] 倪爱华.低段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的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