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
2017-06-15孙斐德
孙斐德
摘 要:古诗词的描写是古代诗人对自身现实以及周围环境等的真实写照,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因远离古代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情境,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针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困境,教师应在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时,抓住小学生的认知以及记忆特点,实现精准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39
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而古诗词更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象征。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潮。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说,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武亦姝”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只是个例,并不能反映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那么,如何让小学生有这种学习古诗词的意识,又怎样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抓学生认知,实现精准教学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主要考察选手对诗词的记忆力和储备量,这反映了记忆和积累的重要性。看《中国诗词大会》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海中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小时候熟记的古诗词,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而且,心理学家曾做过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合理利用机械记忆并依据儿童的经验进行教学具有科学性。但是如果讲解大量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知识,并不益于小学生进行记忆。古人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记忆古诗词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记忆时,可以选择“唱诗词”的记忆方式,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现代歌的旋律,将诗词填进去,也就是用现代歌曲的旋律去唱古诗词。记忆和积累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前提。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古诗词教学如果仅停留在默写背诵,确实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规律表明,学习者最容易遗忘的往往是那些对自身关系不大、与自身联系不紧密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不能引起自身兴趣的学习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记忆”。而且,同样条件下形象以及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比无意义的学习内容遗忘更慢。这些规律对所有学习者都使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同样适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即人体的延伸,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海量的信息资源。因此,信息技术合理以及巧妙的使用,会使得原本抽象的古诗词变得形象、生动、鲜活。古诗词中不乏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皆因诗人身处某种情境,感同身受、由感而发,才使得作品流芳百世,被后世吟诵。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这样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成为千古名句,把庐山瀑布雄伟磅礴的画面印入我们的脑海中……
通过古诗词中诗人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描写,学生或许能感受诗人描写的情景,但是毕竟描绘的这些事物与小学生的生活还是相去甚远,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不是很紧密。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不仅克服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将古诗词刻画的意境運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呈现。例如,《望天门山》中的碧水、青山、孤帆、红日相互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对景的描述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此,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包含配乐朗诵的相关视频,将会使得整个画卷鲜活生动起来。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起单调的文字,更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进行无缝衔接,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去优化语文教学。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优化教学,绝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使整个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造性思维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倡导使儿童“回归自然”,强调了儿童在自身成长和教育中应该处于主动地位,与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古诗词相比现代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短精炼。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小池》中这样描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每句诗如同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初夏明媚的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泉眼、细流、树阴、荷叶、蜻蜓,美丽的小池风景画,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大自然中的万物竟能相处地如此和谐、如此亲密,美得让人不敢相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同样的诗词,他们感悟到的美却千差万别,因为每个学生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人、环境、事物总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对作品的领悟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允许存在的,即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这种对美的领悟最后可以将其可视化、可说化。这里的“可视化”是指学生将自身感悟到的大自然的“印象”用图画或者其他方式展现出来;而所谓的“可说化”是让学生把自己领悟到美通过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这样领悟到的美就会更深刻。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本身的学习,对培养其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记忆和积累的作用毋庸置疑。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会使古诗词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此外,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庞巧妹.论小学生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2012(10):41.
[2] 董翠红.浅谈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11):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