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7-06-15马金焕
马金焕
摘 要:留守学生是指那些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进入学校学习的十六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学生。长期被留守,容易导致留守学生被消极情绪困扰,进而出现行为问题、学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最终引起人格发展障碍。导致留守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方面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学校方面缺乏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有效的心理援助体系,社会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及社会支持体系薄弱等。可以通过提升父母的教育职能以加强亲子联结,扩大学校的教育职能为留守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援助服务,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等途径来构建有效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02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16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由经济发展落后缓慢的地区向经济发展飞速的地区流动。受与户籍挂钩的教育体制、工作条件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迁移者的子女无法随其到经济发达地区就读,而被迫留在老家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亲戚生活,甚至有一部分子女由于缺乏照料者而不得不自我照顾。《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本文将这些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进入学校学习的十六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学生称为留守学生。研究发现,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且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留守经历对于女孩的影响更显著。如何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留守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中国培养心理健康的接班人,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体模式下探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一、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心理安慰及学业辅导,容易产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困扰、学业适应问题及被欺负所引发的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严重的人格障碍。
(一)消极情绪困扰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绪上的困扰,主要体现在焦虑、抑郁、过度敏感、孤独和恐怖等情緒体验上。男女留守学生的情绪问题具有差异,女生更容易引发抑郁焦虑、自卑退缩等消极情绪。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激素水平骤升,情绪本身呈现暴风骤雨式的特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情感支持和理解匮乏,情绪不能很好地疏导和宣泄,致使初中阶段留守学生的情绪问题变得更加显著。
(二)行为问题
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家长的监管,自我放任,容易出现偷窃、打架斗殴、逃学、吸烟、酗酒、出入游戏场所等行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学校中留守学生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刚开始时,他们不敢反抗,退缩忍让,采用逃课、出入游戏场所来回避被欺凌;当所有方法都无法避免被欺凌的局面时,他们会反过来抗争,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当武力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从被欺凌的受害者转变成了校园暴力的施害者。在校外,有可能结成小团体进行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
(三)学业适应问题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对子女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和支持;监护人大多为老人,受文化水平和精力的限制,无法对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致使留守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业成绩、学习效能感方面远远低于非留守学生,由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又会招来教师批评、同伴嘲笑,对学习充满无力感和焦虑,最终发展为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
(四)人际交往障碍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少榜样示范,不知道该如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一旦交流受挫,就可能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怯懦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一旦有不良的社会团体给予留守学生一些情感支持,就很容易诱使这些留守学生加入,从而被利用去做一些危害社会的犯罪性行为。
(五)人格发展障碍
长期与父母的分离,易使留守学生感到被忽视,甚至被抛弃,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易形成抑郁或特质性焦虑;缺少亲情的滋养和抚慰,易使留守学生情感淡漠、任性自私、性格孤僻或暴躁、心理承受力差,最终发展成自闭型人格或偏执性人格。
二、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亲情的缺失与焦虑、躯体症状、行为冲动之间有显著相关,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渠道、沟通内容、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间长短会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外出时子女的年龄越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越大,子女被留守时间长短会影响到其人际敏感、焦虑、情绪的稳定性,监护人为母亲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较好,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正比;家庭经济状况好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独生子女更容易呈现出人际敏感和焦虑。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是否能够敏感地发现留守学生的变化,觉察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关怀和支持,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最大。学习成绩好坏、学习遇到困难是否有人能为其提供帮助、学习压力大小等也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和焦虑,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班级环境对留守学生也会有显著影响,留守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较低,留守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感知到的压力就会越大。endprint
(三)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留守学生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留守学生遭遇的生活压力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其压力事件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观念落后的地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不同地域环境的留守学生受地域文化、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地域差异。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提升家庭职能,加强亲子联结
亲子关系的提升需要父母创造更多与子女相处的机会,父母尽可能让子女跟随着到打工的地方上学,或者父母至少一方守护在子女身边;假如现实条件不允许,父母可以每个星期定时给子女打电话、用视频软件与子女视频聊天,使父母的形象在子女心里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谈话内容上,更应该关注子女内心世界的需要,给子女及时提供精神支持,想方设法为子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在寒暑假或者打工淡季,父母尽可能创造与子女团聚的机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此外,父母在给子女寻找代管监护人时,需要选择相对稳定、相对年轻、有能力、尽心尽力给予子女情感支持的代理監护人,使子女顺利度过父母的离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二)扩大教育职能,开展心理援助
学校是子女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传播设施,比如广播、黑板报、微信群、QQ群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结合相关教学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对所有学生和家长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活动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适当的支持和干预;再次,对具有相似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形成互帮互助的小团体,建立群体归属感和信任感,提高群体的自尊水平;最后,对特别严重的留守学生,通过个体心理咨询进行干预。学校还需要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关爱卡,建立留守学生的监测制度,班主任要了解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的情况,定期与其父母或监护人联系,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心理表现,与父母及监护人一起关爱留守学生。
(三)发挥政府职能,提供社会支持
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在于让留守学生不再被留守,国家应该逐步弱化直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教育制度,降低跨地区入学的门槛,改变因在父母身边无学可上而被迫留守的命运;针对已经被留守的学生,各级政府、村委及社区应当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监控机制和档案,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学生的帮扶行动,帮助留守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支持和关爱,积极看待被留守事件,用乐观的心态生活和学习;政府应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及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及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咨询辅导技能,切实有效地帮助留守学生。
参考文献:
[1] 卢光莉,徐帅,陈超然.河南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68-70.
[2] 王瑞学,朱莉琪,牛嗣霞.河北北部偏远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1214-1218.
[3] 蒋湘祁,冯海平,张梅花.衡阳地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2):114-115.
[4] 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5] 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5):502-503.
[6] 刘霞,张跃兵,宋爱芹,梁亚军,翟景花,李印龙,石敬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68-70.
[7]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1):67-69.
[8] 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8):917-9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