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质类比法评价赣东北地区页岩气可采性
2017-06-15周艳丽
摘 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及国外页岩气可采性基础上,利用地质类比法,确定了江西省赣东北地区页岩气的可采系数。得出赣东北地区上震旦统皮园村组、下寒武统荷塘组、上二叠统乐平组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分别为16.4%、16.6%、14.9%;略高于四川盆地等上扬子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
关键词:页岩气 可采性 类比法 评价
中国页岩气勘探起步较晚,且至今没有形成具有规模化生产的页岩气商业性开发区,其原因之一是对中国页岩气的可采资源量,目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还没有进行过论证,对页岩气采性的研究程度也不够。因此,本文在系统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页岩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省赣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的实际情况,与国内页岩气研究较为成熟的页岩气系统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江西省赣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的可采性进行了量化评价研究。
1.页岩气资源可采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江西省赣西北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上二叠统富有机质泥页岩都具有较好的页岩气生成与富集的条件,预测其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量[1]。但是在资源量条件丰富的基础上,需要储层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参数的配合,才能实现页岩气的有效开发。因此,本文借鉴以往学者建立的煤层气资源评价指标体系[2-3],参考北美及我国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因素,结合我国现有的页岩气开发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页岩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依据可采性评价体系选定的各项地质指标可对各赣东北地区不同层位目的页岩层位分别进行评分,每一大项中分别求出其相应权值下的得分并相加,得出此项地质指标的地质风险得分,四个大项得分的乘积便是其可采性评价的地质风险总分。同时以国内页岩气研究较为成熟的页岩层段作为标准区,以同样的方法对标准区页岩层位计算可采性地质风险总分,然后以赣东北地区不同页岩层位的地质风险总分与标准区页岩层位的地质风险总分相比,比值为其相似系数。若相似系数等于1或相差不大,说明江西省目的页岩层位具有和四川盆地重点页岩层位一样的页岩气可采性;若相似系数小于1,说明江西省目的页岩层位具有较差的页岩气可采性;若相似系数大于1,说明江西省目的页岩层位具有更好的页岩气可采性。
2.地质类比法评价江西省页岩气可采性
以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作为标准区,类比及预测赣东北地区目的页岩层系的页岩气可采性。
2.1标准区与评价区可采性地质风险总分计算
首先基于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地质特征得出其可采性地质风险总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地质风险总分为0.171,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地质风险总分0.176。其次,对江西省赣东北地区目的页岩层系进行页岩气可采性地质风险评分。赣东北地区三套目的页岩层系的页岩气可采性地质风险总分分别为:下震旦统皮园村组为0.178;下寒武统荷塘组为0.180;上二叠统乐平组为0.162。
2.2评价区页岩气可采性分析
根据标准区和江西省类比区目的页岩层系的页岩气可采性地质风险总分计算结果,可以计算出类比区各目的页岩层系与标准区页岩层系的可采性相似系数, 赣东北上震旦统皮园村组及下寒武统荷塘组的页岩气可采性与四川盆地两套页岩层系的相似系数均略大于1,分别为1.04、1.01和1.05、1.02,说明赣东北地区的皮园村组与荷塘组的页岩气可采性要略优于四川盆地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其中又以荷塘组相似系数较大,页岩气可采性较好。上二叠统乐平组页岩气可采性相似系数则相对较小,分布为0.95、0.92,说明该区乐平组的页岩气可采性要略劣于四川盆地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可采性(表2,)。
2.3类比法确定评价区页岩气可采系数
据前人研究,四川盆地等上扬子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可采系数平均为16%[4](张大伟等,2012)。因此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江西省目的页岩层系与四川盆地两套页岩的页岩气可采性相似系数可以得出江西省不同地区不同层位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赣东北地区上震旦统皮园村组、下寒武统荷塘组、上二叠统乐平组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分别为16.4%、16.6%、14.9%;总体上看,江西省赣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略高于四川盆地等上扬子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
3.结论
(1)与四川盆地主要页岩层系类比评价,赣东北地区上震旦统皮园村组、下寒武统荷塘组、上二叠统乐平组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分别为16.4%、16.6%、14.9%.
(2)江西省赣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略高于四川盆地等上扬子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的可采系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国梁, 刘水根, 沈玉林, 等. 赣东北荷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5, 44(4): 738–747.
[2]蒲泊伶,蒋有录,王 毅.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地区分析[J]. 石油学报,2010,31(2):225-230.
[3]龚建明,李刚,李桂海,等.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因素[J].海洋地質前沿,2012,10:28-32.
[4]张大伟, 李玉喜, 张金川等.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104-105.
作者简介
周艳丽,女,1988年生,山东省昌乐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