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的实践

2017-06-15郭彩琴卢佳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523苏州大学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江苏苏州2502

关键词:连接性沃伦认同感

郭彩琴,卢佳月(.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523;2.苏州大学 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江苏 苏州 2502)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的实践

郭彩琴1,2,卢佳月1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21)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是指从互动性、认同感和连接性三个维度对社区进行实质性分类,将其分为整合型、教区型、散漫型、躁动型、暂时型和紊乱型六种类型。这种分类方式超越了传统分类方式过于注重社区外形轻社区本质的局限,有利于缓和社区分异现象,也有利于打破群体歧视效应。基于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探索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社区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强调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感的重要性,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资源。

社区分类理论;沃伦夫妇;借鉴意义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是从互动性、认同感和连接性三个维度将社区分为整合型、教区型、散漫型、躁动型、暂时型和紊乱型六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分类方式以及相关观点的总和。这种分类方式与观点更加接近社区的本质,对有效进行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人口结构复杂,各类社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加大,社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社区分类治理成为必然选择。但是,重社区外在形态、轻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内在精神需求的传统社区分类观念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降低社区分类治理的有效性。而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分类理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的困惑。

一、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

所谓“三-六”社区分类理论是指,从互动性、认同感、连接性三个维度,根据量化研究,将社区分成整合型社区、教区型社区、散漫型社区、躁动型社区、暂时型社区和紊乱型社区六种类型,进而提出相应治理的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城市社会学家沃伦夫妇即Rachelle Warren和Donald Warren于1978年在《Explorations in Neighborhood Differentiation》一文中提出的,他们通过对美国底特律数个社区的研究后发现,社区之间存在差异性且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因而,他们归纳出社区比较研究的三个维度,即互动性、认同感和连接性。互动性主要存在于邻里之间,用于评价邻里之间互动是否频繁,体现为居民是否会互相串门拜访,相互之间是否熟悉等。认同感是指居民对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是否满意,主要体现为社区内居民对社区组织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满意、对社区活动是否接受与积极参与、是否关心社区的建设并且能自觉遵守规定等。连接性指该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将社区置身于社会整体之中,诸如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社区与其他社会组织是否会达成一定的合作等。

表1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表

根据这三个维度沃伦夫妇将社区分为整合型社区、教区型社区、散漫型社区、躁动型社区、暂时型社区和紊乱型六个社区(表1)[1]。我们将沃伦夫妇的社区分类理论称为“三-六”社区分类理论。

分类是为了比较。沃伦夫妇认为,整合型社区在六种社区类型中最为理想,不仅居民之间联系密切,关心社区建设,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而且与社区之外建有一定的联系。教区型社区与外界连接性较低,能较为独立地存在,社区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居民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影响,这类社区主要是传统的村落或者由村落拆迁而形成的相对孤立的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区。散漫型社区是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较高,但居民之间的互动性和与外界社会的连接性却明显不足,居民怠于和邻里交流,并且脱离群体社会,此类社区一般为新建社区或高档住宅区。躁动型社区是指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低,居民流动性较强,虽然他们也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但由于经常更换居住地,对社区不太有归属感。暂时型社区的居民认同感和连接性都比较低,它和躁动型社区一样居民流动性比较强。不仅如此,该类社区居民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现有社区,适应时间较长,因而对社区的认同感较低。而紊乱型社区与整合型社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三个比较维度得分都比较低,往往是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居民素质不高的混乱社区。

沃伦夫妇的“三-六”社区分类理论是基于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同联系和归属感的研究,是聚焦社区,将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本质认知,这与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比较接近。礼俗社会的特征是“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其成员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在一起,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和“我们的”意识。[2]尽管理想状态下的社区并非是与世隔绝和排外的,但两者都十分重视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和共同属性。

二、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的贡献

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区别于以地缘、居民身份等外在表现形态为依据的分类方式,它更加注重居民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论虽然是基于美国城市化完成后的城市社区调查,但是其核心内容的理论价值还是比较明显,对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超越了传统社区分类方式过于注重社区外形轻社区本质的局限

纵观国内外城市社区分类理论,研究者大都以地理位置或社区外在表现形态为依据将社区进行分类。国内目前将由拆迁居民组成的社区命名为“安置区”,将由房地产开发对外销售的社区称为“商品房小区”。此种分类方式太过简单,不仅没有体现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本质内涵,也没有体现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传统分类因而难以为城市社区治理实现人性化和针对性提供对策。沃伦夫妇从居民之间的互动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与外部社会的连接性三个维度为分类依据,深入到居民人际关系,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诉求以及居民交往关系状态,从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增强社区居民对公共利益的关心与维护的视角,分析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难点与焦点。这一分类研究为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指明了方向。

(二)有利于缓和社区分异现象

城市社会结构多元且呈现复杂化趋势,不同阶层、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同住一个城市。相同或相似社会属性的社会成员往往趋于居住在同类地域空间内,由此便形成了社区分异现象。城市普通住宅区的居民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普遍高于安置区居民,单纯地从外在表现形态对社区进行分类难免会造成社区分异现象严重的后果,如老新村和普通住宅区难以融合,形成社区隔离状态,社区治理方式也因社区而异,进而阻碍社会资源的流动。社区是社会的组成单位,是具象化的社会。社区之间的物化差异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社区居民内在素质、内在品位差别的判断。现实社会中外在物化分类方式可能会加剧社会分异,导致社区之间隔阂的产生。沃伦夫妇的社区分类理论观照到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注意解决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又加强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尽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分异现象在所难免,但这一分类研究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避开社区分异“敏感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社区治理建议使其得到缓和与控制。

(三)有利于打破群体歧视效应

以互动性、认同感和连接性为依据的分类方式,有助于培养人的群体认同感。波兰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识,当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时,会因为自己是群体内的成员而产生存在感和意义感。”[3]同理,当面对与自己所处群体不同,甚至低于自己所在阶层的社会成员时,就会产生群体歧视,群体歧视往往是引起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基础。在现实中国社会,由于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层次上的差异,人们依据先前经验,认定凡是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生活环境、社会秩序一定比较糟糕。当提及“安置小区”这一概念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由失地农民组成的伴随着低素质、差环境等负面印象的社区。所以,如果用“安置小区”、商品房小区、别墅小区等以居住地居民身份作为社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话,难逃群体歧视之嫌疑。而沃伦夫妇分类所形成的的社区名称比较中性,更能体现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治理现状,从而避免群体歧视之嫌疑。

三、基于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探索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的对策

沃伦夫妇“三-六”社区分类理论启发我们,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在理顺社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治理的方案。苏州市是我国城镇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最为集中、农民市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实现科学合理的分类治理任重道远。

(一)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分类

根据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我们从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这一本质特征视角对苏州市工业园区所有社区进行了重新分类(表2)。表2第一行中的三个名称是时下我们普遍称呼的几种社区,其划分的依据不统一。“老新村”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建造的“公房”,是单位制的产物,90年代房改政策出台后,它们大多转化为居民私有房产。由于房屋建造时间久,社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房价普遍较低。其成员大多是以老年人以及收入相对比较低的其他成员。“普通住宅区”是指2000年以后建造的商品房小区,其设备相对于老新村比较新,档次也相对高一些,由于其坐落的地理位置不同,居住成员的身份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其成员构成因“地段”不同而呈现差异。CBD或者重点学校的学区房社区,其成员经济收入较高,拥有的政治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比边缘地区社区成员拥有的同类资源要多一些。“安置区”就是由农村转变而成的小区,其主体成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本地失地农民。表2中第一列以及最后一行的名称是根据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而形成的概念。“互动性”、“认同感”、“连接性”是分类的维度,“紊乱型”、“整合型”、“教区型”是三种社区类型。

表2 “三-六”视角下的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分类表

苏州市工业园区下辖4个街道,3个社工委和1个社管中心,共132个社区。根据调查结果,对照沃伦夫妇的分类理论,苏州市工业园区所有社区中紊乱型社区占有33%,整合型社区占有44%,教区型社区占有23%。沃伦夫妇得出的社区类别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指认的社区名称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安置房小区并不都是环境、秩序糟糕的社区,而某些高档社区也并不是人际关系特别和谐的社区。

当然,每一类社区都有典型代表,紊乱型社区有苏安北社区;整合型社区有新加社区;教区型社区有闻涛苑社区。

(二)城市社区分类治理的对策

分类是手段,社区分类治理是目的与归宿。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分类治理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针对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情况,我们提出下列治理对策:

1.明确不同社区的治理重点

社区之间存在共性,但不同之处往往多于相同点,社区应明确各自的治理重点,紊乱型社区互动性、认同感和连接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社区明显不足,必须通过创新社区公共活动,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方式密切居民之间以及社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提高社区公共组织的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教区型社区连接性比较低,就要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去,多参与社会活动,使居民成为连接社区与社会的纽带。

整合型社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社区形态。该社区中,各类精英人物对社区成员的组织、公共活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城市社区分类治理中要在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发挥社区精英的作用。“社区精英能够引导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有利于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4]从对居委会的访谈以及收集的资料中得知,苏州工业园区新加社区党员数量较多,他们是社区治理主体中的精英。新加社区拥有直管党员120多名,为充分发挥党员的网络作用,在居委会的引导下,社区成立了由党员、组长骨干组成的5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共有1000多人积极志愿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党员精英带领下的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既有利于党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为困难居民提供了工作岗位,更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搭建了桥梁。因此,不同的社区应尽可能地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发展特色,更好地提高其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

2.形成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积极培育居民的社区感

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是指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的社区群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治理的成败取决于社区能否得到居民的认可,能否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能否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社区群体是以居住地为基础、社区组织为纽带、社区活动为载体凝聚起来的人口集合体。社区的群众基础是社区治理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决定社区治理方向的重要因素。

坚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以后还要加以巩固。巩固群众基础就要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居民的社区感。关于什么是社区感,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社区感并不单纯是一种地域归属或者群体认同,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它同时包括了地域、情感联系、社会互动等成分”[5]。有人把社区感称为社区归属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人文环境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成员之间以及社区成员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信赖的情感体验”[6]。还有人认为“社区感既包括主观感受,也包括理性层面的认知,如信任感、归属感、社区认同感等”[7]。无论哪种观点,都承认社区感是居民对社区的心理认同,“是一种连接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要素,它直接反映人们内心对居住地域的情感”。[8]社区感包括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幸福感等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情感。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感不仅对居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整个社区良好氛围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社区居民社区感得到培育的,该街道内的社区的治理效果就比较好。胜浦街道所辖的9个社区大多是由自然村转变而来,但是该社区治理成效显著,是全国社区治理示范区。这一成果的取得,与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以及社区教育中心的领导与组织分不开,他们能够注重社区居民的观念教育,激发居民从“我是某村人”到“我是某社区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把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作为每一个居民的精神家园。

因此,在城市化加速、流动人口加剧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必须把促进社区居民社区感的形成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3.合理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主要指对社区内外资源在挖掘基础上的统筹与有效利用。资源整合与利用是社区分类治理的物质条件。社区资源整合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社区心理资源整合、人际交往与社区活动资源整合、制度和规范资源整合、物质利益和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等。社区资源整合方式方法具有多样化:“调整行政区划、加强外部整合,培育引导社区自我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内部管理整合机制,及时调整社区利益,努力实现经济整合,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整合,因地制宜,在发展中实现整合”[9]。

首先,密切与外界的联系,实现社区资源整合市场化。与外界密切联系是沃伦夫妇社区分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判断社区治理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社区不应成为一个封闭的生活场所,不应成为阻隔居民与外界交往的“孤岛”。为此,政府必须加强指导,无论是从硬件设施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都应打通社区内外关联,为居民整合优质服务资源,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社区居民有多种需求,但可能因社区内资源短缺而难以得到满足。社区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将社区服务与市场紧密结合,通过市场的介入使社区治理更趋于人性化,社区服务更显优质化。

其次,整合与利用社区现有公共资源,提高社区公共经济利益。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社区治理离不开公用资金,社区公共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社区公共建设费用作为经济支撑。因此,合理利用与整合现有社区公共资源,对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基础上,合理配置包括社区公共区域在内的空间资源,把公共活动空间资源与公共经济资产资源有机结合。既满足居民开展户外交流活动的需求,又能实现公共空间资源收益最大化,从而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经费收益。

最后,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社区治理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的支持,社会组织也需要社区平台的“养分”。不同类型的社区,其面临的问题具有特殊性,需要得到的帮助也具有针对性。根据沃伦夫妇的社区分类方式,苏州工业园区也存在“紊乱型”社区,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动性大而造成的社区内部交往不够,人际关系紧张或者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此时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加入帮助解决。利用社区内外的社会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加强社区组织力度,化解矛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水平与社区和谐度。

总之,城市社区治理是否有效,与社区分类治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城市社区治理宏观视角而言,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类治理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社区分类治理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哪些角度分类,都应遵循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都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对策。社区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硬件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应积极寻求满足居民生活要求的各种途径,分类治理恰恰能打破社区分异趋势所带来的新问题,也更便于打造社区共同体这一“幸福精神家园”。

[1]Donald I. Warren.Explorations in Neighborhood Differentiation[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978, 19(2):310-331.

[2]夏建中. 社区概念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J]. 江南论坛,2011(8):7-8.

[3]Tajfel H.DifferentiationBetweenSocialGroups:Studiesinthe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1-3.

[4]陈燕,郭彩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成因及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6(6):36-41.

[5]李须,陈红,李冰冰,等. 社区感:概念、意义、理论与新热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7):1280-1288.

[6]胡晓萍,郭茜. 新业缘社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社区感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0):1-5.

[7]田毅鹏,齐苗苗. 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J]. 天津社会学,2013(2):53-58.

[8]周佳娴.城市居民社区感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实证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4):56-71+127.

[9]秦瑞英,周锐波. 国内外城市社区分异及类型研究综述[J]. 规划师,2011(S1):216-221.

(编辑:佘小宁)

The enlightenment of Rachelle and Donald Warrens' "3-6"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theory on our country's urban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Guo Caiqin1,2,Lu Jiayue1

(1.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Management,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2.InstituteofSocialCivilization,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21,China)

Rachelle and Donald Warrens’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theory classifies the communities substantially refering to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action, identity and connectivity.The commun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integrated, parish, lax, restlessness, temporary and disorder.This way of classification goes beyond the limitation that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shape of communities but neglect their essences.This kind of classification method can also mi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community differentiation and is helpful to break the group discrimination effect. Based on the Warrens’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theory, exploring the practices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governance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practi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can further clarify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ully integrates and uses existing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Rachelle and Donald Warrens;The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2017-03-02

郭彩琴(1963-),女(汉),江苏宜兴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项目(201610285005Z)

C931.2

A

1671-816X(2017)06-0001-05

猜你喜欢

连接性沃伦认同感
拉长时间的公平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亚洲航运港口网络连接性分析
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上)
行刑日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Imagination的Ensigma Whisper核: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的业界最低功耗连接性IP
Whisper架构为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连接性IP设立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