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2017-06-15包晓燕

魅力中国 2016年31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变迁

包晓燕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文化 兴起 变迁

引言

在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当下,合理性也足以表现其依赖社会在的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改变那么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价值存在将失去意义。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无论网络出现的初期还是网络迅速发展的现在,都在以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的信息量冲击着民众原有的价值观。网络的兴起,已经从民众对其排斥的态度转变为接受、需求。

一、中国网络政治及的政治文化的概述

(一)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

在意识形态领域,网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改变了历史的传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民众的精神面貌,并且形成了世界性的主流思想系统。这个系统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区域文化和地区政治的界限,各城市、地区、民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行交流,互联网为意识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的兴起扩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建立了更完善的教育信息平台。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主流意识形态的监督与反馈平台,互联网的传播有利于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了网民的政治意识。党中央强调:“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在党的正确方针的领导下,网络政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性发展,当下网络政治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二)政治文化的变迁

文化包含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有具有相似的延续性和变迁性。一方面,政治文化是一张观念形态,它具有延续性,即使在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更,原有的政治文化的内涵还是会留存早民众的思想观念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美国学者批得·穆迪认为:“如果用文化来解释政治,关注点就应该更过的集中于延续性而不是变化。文化在持续性行为模式中的体现是明显的,而如果特定的文化模式是持续的,那么特定社会的政治活动在不要同条件下可能就会持续表现出相似风格”也即是说政治文化不仅会使文化的内涵延续下去,而且会持续影响政治活动。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的经济 政治,都会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政治文化的变迁。美国学者特里·N克拉克认为:“随着社会领域的变化,政治文化也在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新政治文化,世界范畴内政治体制的变化包含了新政治文化的重要元素--对等级体制的反动,新政治文化的兴起。侍从主义的消弱,脆肉的新领袖的涌现。”简单的说,政治文化变迁就是随着时间的迁移,社会环境、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二、网络政治对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影响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3]。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以及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民众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互联网横向无中心的交流模式使得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日益突显。基于互联网平台无论民众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平等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了个体、小众群体与媒体巨头之间话语权的平等。

(二)对文化环境产生的影响

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各个层面的群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人物,由这个群体意识来展现出的一切活动。文化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保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事物,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互联网和手机作为载体,依靠强大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民俗、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等于文化的表达方式,其具有开放、继承性、个性化等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重新构造了部分民众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民众的行为方式、办事准则等方面。

三、协调两者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现代价值观的落实

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以党建、国建为中心,并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指导下,高度包容与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实效性。理性对待多元化社会思潮,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调控手段的创新应用方面,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舆论监督部门的作用,又要积极发动群众和网络传播机构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另一方面,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完全依靠网民自身的分辨能力并不能实现现代价值观的正向发展,所以,要坚持批判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媒体,对现代价值观进行宣传与正向引导,以此实现网络文化与网络政治的协调发展。

(二)以网络实现文化环境的调整

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迁性,文化是人类本质的表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能够传承文化能力的“文化动物”。网络文化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网络文化的传播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网络文化、政治、思想、行为、经济等方面的融合,以此实现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利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先进文化与思想,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本土意识,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文网站,以此实现先进网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政治文化转变必然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土壤,政治文化的全面转型尚需时日。中国学者刘泽华认为:“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一个基本问题。由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和痛苦的过程。”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特别是网络政治的兴起与发展必然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网络政治获得迅速发展。注重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有指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赛帆.建构基层治理中的网络问政新模式——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5):169-172.

[2]颜安,陆斗细.中国政治发展的双重逻辑与网络参政的兴起[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04):105-111.

[3]刘瑶.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J]. 商,2016,(23):59.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