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例文功能及发挥方式的研究
2017-06-15朱珊珊
朱珊珊
摘 要: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看做“例文”,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对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义,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自“例文”一说出现以来,便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并运用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中学语文;例文功能;发挥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00
夏丏尊老先生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是说明这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基于此观点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例文”本身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教师想要教授某些知识时的所使用的工具。是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某些概念、情感等服务的,大致可以将它看做数学学科中的教具。
在分析例文功能发挥方式这一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学科是具有相当大的人文性和自主选择性的一门学科,它区别于数学课程的定性公式,确定的解答过程以及精准的答案。因此,教師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并没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当然在分析教材中的选文时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不同的教师在分析同一篇课文时选择的立脚点和侧重点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教课方法,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分析。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运用在种种目标上。”明确这一概念之后,我们便可以试着分析例文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哪些表现方式和功能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例文的发挥方式
上文已经论述过语文是一门具有主观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讲授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的立足点和侧重点,因此讲出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基于此观点上,教材中的例文在不同教师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作用。
1.将教学目标立足于语文常识性知识的学习。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杨绛先生写的一篇课文《老王》,一位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明确指出其教学目标是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过多描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是在记事型散文的表达手法上下了很大功夫,详细向学生介绍了记事型散文中如何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工具性知识。
2.将教学目标立足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同样以课文《老王》为例。另一位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将重点放在情感体验方面,侧重于学生的感悟和体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作为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紧扣课文,多次让学生分析文中老王使人感动的地方,并从老王的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感知老王的善和作者的善。
由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根据教师的着眼点的不同,语文课堂所呈现出的内容也是会有所差异的,但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例文”的辅助,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切记不可脱离文本,远离教材。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例文的功能
分析完教材中例文主要的两种发挥方式后,可以浅要探析一下其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发挥例文功能,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控能力和较高程度的理解力,只有这样才能时刻联系上下文,将词语或句子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紧扣文本,才能分析透彻。同时,也可以做到联系文章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如对《荷塘月色》中总领全文的文眼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则可联系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当时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因此陷于彷徨苦闷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即源于此。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2.发挥例文功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两座大山,同时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写作能力的提升必然要有大量阅读作为积淀。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不会整理思路,不会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化作文字的形式,因此往往写出的文章毫无章法亦或是文不达意。而选入教材的文章必然都是经典佳作,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慢慢进步为创作,这也不失为一个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而教材又是由一篇篇例文所组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例文有足够的重视,对课文透彻分析和全面把握才是上好语文课的唯一途径,让其发挥该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会使教师的教课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2 , 31 (7) :66-70.
[2] 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 (3) :54-57.
[责任编辑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