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2017-06-15张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建议

张岩

摘 要 体育教学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从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延伸到大学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在具有各自阶段性的同时,应该又具有整体的连续性,即上一个阶段是为下一个阶段作准备,下一个阶段是在上个阶段基础上的发展。但是当前各阶段的体育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的现状,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当中小学相关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议,为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中小学 相互衔接 体育课程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积极的因素。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世代的积累,逐步提高民族的体质水平,经常实力,关系到国家的声誉。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必须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竞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各国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小学生身上。实践证明,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发现体育人才,进行多年的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就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儿童、青少年是各国人口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成为大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养成的体育观念、能力和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后,成为大众体育的生力军,从而极大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

调查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连续15 年下降,这无疑给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大中小学之间体育教学相脱节,是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之间衔接的好,学生则能够在这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受益,如果衔接的不好则势必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1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大中小学各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上缺乏通盘的一致性考虑,在课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关联度不高,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环节对体育育德强智等功能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挖掘不深,宣传不到位。

(2)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客观存在学校体育设施、师资能力和体育对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和师资的限制,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开展,在开课数量和质量上大打折扣,没有系统完成本在该阶段应该完成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导致后续各个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任务产生为前一个阶段“还债式”或“补课式”的重复教学现象。此外,各地体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学生自身参与体育活动能力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

(3)体育教学师资及水平的不均衡性目前我国大学的体育师资较为充分,教师的学历和整体水平较高,而高中、小学的体育师资同大学相比较就显得明显不足了,越往下,体育师资越显不足,呈现出一个倒三角的形态,特别是小学,受过专业体育教学培训的体育教师就更少了。二是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经济发达、条件好的地区,体育师资较为充足,甚至过剩,而那些条件艰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体育师资明显不足,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都没有,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往往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这样就很难保证完成国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更别谈什么教(4)各阶段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体质健康的教育和体育兴趣引导,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体育精神方面缺乏连续系统的教育。

2解决体育教学衔接的若干建议

2.1科学定位各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

各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承上启下,制定层次分明、递进有序、衔接紧密的课程目标。

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体育游戏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活动潜能,使之初步形成体育爱好,为进入小学阶段接受体育打好基础;小学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应该着重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和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体质健康相关知识,培养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培养各种基本运动能力,促进身体素质发展;中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应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提高身体素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培养体育运动特长,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鉴赏能力;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要让大多数学生接受更系统的体育教育,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3页)

2.2改进和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各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适当提高体育基础理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体质健康教育的成份和在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加强教育宣传,由浅入深、递次推进,重点解决好学生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和“为谁锻炼”、“为什么要锻炼”的认知问题。在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编写教师指导用书和教材、推荐教学方法、设置教学内容时,做到相互衔接。对各阶段需要学习和训练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遴选应保持项目的连续性,但是在技能训练的难易程度上应体现各学龄阶段的差异性。同时要为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体育项目教学探索,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有适度的空間。

2.3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具体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的衔接也必须落实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大力度配齐体育师资,重视师范教育,加强具备音体美特长的全科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需要并有条件的学校聘用高水平运动员、民间项目传承人等社会体育人士作为学校兼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课时折算方面做到与其他文化科类教师的同等待遇,呵护他们应有的职业尊严,鼓励他们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师资水平不高,人员编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所需,特别是农村小学阶段,非专业的体育教师兼职上体育课的较多,这样的现实情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但是,国家可以投入专项资金,对这些真正在一线从事体育教学的非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茂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8):163-164.

[2] 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78-83.

[3] 王建.新课改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现状、制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大中小学实证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6-111.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