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修复的探讨
2017-06-15曾洁颖周智勇
■ 曾洁颖 周智勇
城市设计
城市风貌修复的探讨
■ 曾洁颖 周智勇
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中,“城市经营”客观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大拆大建”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形成了单调和呆板的“千城一面”;同质化的高楼则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网络,瓦解了传统的社区结构—这些都使得城市居民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塑造城市时代风貌提出了要求。本文从城市风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城市风貌的修复。
一、城市风貌修复的内涵
张继刚先生认为“城市风貌就是形而上的风格和形而下的面貌”,即城市风貌是物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景观)和精神因素(即人文景观)的共同体现。自然环境体现了城市生态风貌,人造景观体现了城市工程风貌,人文景观体现了城市精神风貌,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体系结构(见图示)。因此,城市风貌修复就是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以城市功能完善为目标,以历史传承和文化重塑为内容,对城市生态风貌、工程风貌和精神风貌进行修复。
图1 城市风貌体系结构图
二、修复城市精神风貌是城市风貌修复的核心
(一)城市精神风貌内涵分析
“诚于中者,形于外”,形而下的“面貌”是形而上的“风格”的外化。要改变城市风貌,城市首先应该进行“内修”,才能做到“慧于内而秀于外”。“内修”就是要实施城市精神风貌修复,它是城市风貌的精神层面,城市的生态风貌和工程风貌则是物质层面。既然城市风貌是城市居民集体意志的体现,那么城市精神风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于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城市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文化等,但这些显性因素都是城市居民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外化。因此,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引导城市精神风貌修复是城市风貌修复成败的关键。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城市精神风貌修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和而不同、文以载道、刚柔相济、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中华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朴素生态观和社会观,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并处理好城市中自然内部之间、社会内部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修复城市生态风貌是城市风貌修复的关键
(一)城市生态风貌的内涵分析
城市生态风貌的物质层面是由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气候水文等组成的城市自然环境,精神层面则是社会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滞后和生态文化的缺位是城市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修复城市生态风貌就应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应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城市生态风貌精神层面的修复
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我们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体现了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和保护。在这一价值体系中涉及自然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三者之间协调、循环和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与总体之间三个层次的关系。为建立这种和谐的关系,要建立社会系统正确的消费观以控制经济系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从而为自然系统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生态平衡的重建将为经济系统贡献绿色和生态经济增值,进而为社会系统提供经济支撑以实现社会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风貌物质层面的修复
城市生态风貌修复的物质层面包括对山体、水体、废弃地和植被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可以分为现状分析、目标确定、技术选择、管理维护和效果评估五个阶段:
(1) 坡体地质条件。边坡位于突出山脊前缘陡崖部位,坡度呈75°~88°,坡向60°,高差约160 m。坡脚为河流侵蚀堆积地形,陡崖高速公路以桥梁的形式沿杂谷脑河谷底呈带状展布,桥面距坡脚高差约29 m。坡体主要由志留系茂县群(Smx2)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构成,岩层优势产状为320°∠54°。主要发育有两组闭合充填节理:J1:125°∠29°,延伸1.5 m~2.5 m,间距0.2 m~0.5 m;J2:40°∠85°,延伸1.5 m~2 m,间距0.2 m~1.0 m。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 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下半球赤平投影图见图3,工程地质断面图见图4。
①从自然因素(空气、水、土壤等)、生物因素(生物多样性等)和人为因素(工农业活动和城镇建设等)三个方面辨识山体、水体和植被生态退化的原因。从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生态系统(生态格局的原生性和连续性,生物栖息生境等)三个方面评估人类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②根据现状分析的结果确定生态修复目标。生态退化分类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对于可逆的情况,移除外部的压力和干扰,或添加适度的人为干预,则可以实现预期的生态修复目标。对于不可逆的情况,则需选择适宜的生态参照系统,根据“技术适宜和经济可行”的原则确定生态修复目标,以建立受损生态系统新的动态平衡为预期目标。
③目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生态修复和工程修复等五大类。一般来说,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修复技术只能作为辅助,主要还得依赖自然过程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修复能力。
④受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脆弱性,全过程必须实施精心的抚育管理,且漫长的修复过程需要排除外部的压力和干扰,因此建立管理维护体系非常重要。
⑤从生态系统指标(植被覆盖率、年降水量和水土流失率等)、经济系统指标(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结构等)和社会系统指标(人口情况、社区发展及人民生活等)综合评价生态修复的效果。
四、修复城市工程风貌是城市风貌修复的落脚点
(一)城市工程风貌的内涵
城市工程风貌的物质层面是由建筑、道路、广场、花园、城市家具等组成的城市工程,精神层面则是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城市工程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城市工程的外在表现。
(二)城市工程风貌精神层面的修复
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来看,城市工程价值包括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我国现阶段城市工程建设中过度重视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忽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所以,城市工程风貌精神层面的修复首先要重建正确的价值认同体系。
错误的价值认同直接导致了城市工程建设价值取向的缺失,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以下四个原则:①环境舒适原则,即自然、建筑、社会和文化四大环境的舒适性;②资源节约原则,即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等资源节约的最大化;③公众主导原则,即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向公众主导型转变;④效益优化原则,即环境、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城市工程风貌物质层面的修复
城市工程风貌物质层面的修复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①提炼城市文化内核。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工程风貌体现了不同的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或其他产业文化。或者说,城市实质上是其文化内核的物化。提炼城市文化内核,就是寻找城市的“灵魂”。
②梳理现有城市格局。自然地带、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特征对城市用地规划和空间构成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河湖城市、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会表现出不同的城市格局。梳理城市格局,就是勾勒城市的“骨骼”。
③分析现有城市肌理。建筑、道路、广场、花园、城市家具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材质、肌理、构件、装饰、空间形态和比例关系就是城市肌理。分析城市肌理,就是描画城市的“血肉”。
④提取城市风貌符号。城市风貌符号是形成城市肌理必不可少的构成单位,是城市肌理的特色要素,它具有显著的稳定性、象征性、附着性和重复性。提取城市岁月符号,就是勾画皮肤的“纹理”。
⑤进行城市工程风貌设计。以城市文化内核为核心,城市格局为基础,城市风貌符号和城市肌理为手段,建立城市风貌核、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圈和城市风貌区体系。
⑥实施城市工程风貌修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其次,城市工程风貌修复应该给不同利益主体以平等的话语权,即政府部门、国有或私营企业、行业专家和社会公众应该共同参与。最后,应该加强城市工程风貌的管治,以保证其持续性和连续性。
五、结语
城市风貌是由精神层面的城市精神风貌和物质层面的城市生态风貌和工程风貌组成的,城市风貌的修复应该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出发,根据不同层面的特点确定适宜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的策略,最终才能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作者单位:昆明市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