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2017-06-15陈安落
陈安落
摘 要 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应然追求,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目标。高效课堂的建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不同学科教学的共同点是想通的。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必然追求,教师要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学校、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导学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达到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佤族地区 以学为教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1创建历史课堂学习共同体
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为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的给予和帮助的支持,学习就会真正的发生,并能够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在创建历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有共享的愿景,寻求共同的观念认同,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交流环境,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包容,让每位学生都觉得“自己被接纳”,体验到自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从心理上彼此接受。还要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凸显共同体人文关怀,并不断创新共同体的行为标准。营造合作的氛围,互惠合作,让每位成员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达到双赢的发展目标。
2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
教师需要转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彰显课堂教学机智的功能与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师心态与课堂氛围。在佤族地区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正确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这和佤族地区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的关系,佤族地区的社会关系直接由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是“断代”的,加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闭塞等各种因素,从先辈们那里了解到的“外面的历史”就很少,而教材内容基本都是“外面的历史”。学生对于这些历史事实的了解欠缺,理解某些历史事实也存在巨大的困难。加上佤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很大的差异,从某种角度讲,学生要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存在较大的困难,佤族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其发展规律“人为”的因素过多。所以,教师更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通过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提升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不断彰显课堂教学机智的功能和效果,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制定历史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为教”的核心,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教师导学的主要场所。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但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也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保证。因此,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评价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进行导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关系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在导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身心愉快健康的成长,要正确的解决好教师导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有人文关怀,不论是涉及到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重学生的主动好学精神。佤族地区学生的发展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或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特别重要,而且佤族地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并非本地民族,在评价标准制定时凸显人文关怀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人文关怀并非无原则的吹捧或过分的夸张,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标准要依据三维目标教学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制定评价标准,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要凸显对学习过程性评价,力求做到高效,对学生发展无效或负效的课堂要坚定的说不。对教师导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评价标准不一样,如历史学科教师导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教材内容,要结合佤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并结合佤族地区毗连国家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教育。因此,评价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却不能囿于教材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形成和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都是好的导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还要坚持课堂导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教师导学不能变成历史的“漫谈”,因为有限的课堂要为学生将来无限的发展负责。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一个主要的指标,导学目标是否明确;导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与学情相符;导学结构是否合理;导学方法是否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导学状态是否利于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引导;导学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历史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是否得到彰显等。
4创建多元任务驱动的历史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历史教学目标要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创新,允许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评价时,教师不要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的问题或背离历史价值观的观点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责难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慢慢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同时也体现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教师导学后,结合自身的特點逐渐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中,不要急于评价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会,要从“学会到会学”才是教师导学的目的。在学习共同体中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翻转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实现多元任务驱动的历史高效课堂。
总之,历史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高效课堂更是一种理念,并非某种模式性的课堂。建构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梦想。在建构高效课堂中还要关注学习共同体中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要不断的转变角色,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切实落实好教学流程,保障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03).
[2] 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研究,2014(03).
[3] 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
[4] 胡小勇,张瑞芳,冯智慧.翻转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