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进行高中史传类文言文的预习
2017-06-15石莹
石莹
摘 要:高考考察的文言文可大致分为史传类和杂记类两类,其中史传类较杂记类更重记叙历史事件和进行人物刻画,文章结构和布局也更有规律可循。而课前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学生提前理解文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史传文;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54
在近十五年的山东高考卷中,文言文考试材料有九年选自史传类著作。而山东省即将于明年启用的全国卷自2010年起至今更是年年考察史传类文言文。而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环节之一,在占时长,收效慢,内涵丰,知识密,地位高的文言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将以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为例,从三个方面试论如何进行高中史传文的预习。
一、预习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预习任务通常由老师布置,由学生完成。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温故有余,知新不足”的现状,无论对于新授课还是教过的课都要提前先进行预习,然后再设计适合学生的预习任务,而不是和学生一样机械、被动地完成已有习题。
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高中生已初具一些文言文知识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应由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主动对话来替代由习题驱动的单向搜索,使阅读成为真正的个性化行为。既可以由教师设置预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预习内容,调动学习兴趣,挖掘探究潜力。
第三,应注意预习任务的有效性。常见的预习任务多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导学案或习题,如标字音,辨词义通假,翻译词句等。这种习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知识零散,内容枯燥。学生往往就题论题,根据参考书或注释做完了事却不知文章大意,印象不深,效果较差。除了布置习题,如有条件还可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但要注意不应一味追求形式多样化,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其可行性。
二、预习策略的应用
首先,遵循先行组织者策略,预习内容不应全“新”。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历史文化等问题,不但会降低学生的预习效率,还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提前补充专题知识,让已知为未知做引导。如预习《井陉之战》前,可让学生先学习史传类文章的常见词,然后从其熟悉的成语典故出发,激发学生对传记人物的兴趣,进而通过自主搜索、筛选、整合等过程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为进一步加深文章理解做准备。
其次,师生应共同搭建概念框架,由學生完善具体内容。在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理论的指导下,“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实现有意义学习。在史传文预习中,可从人物形象出发搭建三个支架:①人物经历对其性格、才能、品质有何影响?②文中材料塑造了人物性格的哪些特点?③人物的结局与其行为是否相称?如在《孙膑》一文中,可让学生从传主的族望和师承关系入手,通过孙膑与庞涓的交往情节了解二人的性格特点,由此理解马陵之战孙胜庞败的原因。
第三,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性。加纳德曾在多元智能理论中称,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不同,要通过多样化的预习形式,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在统一化教育中努力追求个别化教育。从听、说、读、写等角度布置任务,不让其受纸质学案和单一预习模式的束缚。需要注意,无论是朗读、默读还是略读、精读甚至是背诵,都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而写内容应以提出问题、简要概括为主,字数不宜过多。
三、预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者比期于达到不须教”,因此,指导学生预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将所学策略、方法主动化为己用。而教师既不能重言轻文割裂文本,也不能把史传文当成现代文。避免让学生先读译文再读原文,强调思维过程,要因言释文,通过系统学习史传文中常出现的字词,打下阅读基础,进而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译文,进而由文悟言,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再归纳文言现象。
其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问题驱动下的有目的阅读。如对《甘罗》一课从篇章层面的三次对话切入,设置四个水平层次的问题:①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②每次对话的结果如何?③分别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④从智谋和品行等角度出发评价人物行为。通过开放性逐步加强的“问题连续体”,让学生学有所导,步步深入。“连续体”的设置还可以从字词、语法层面切入,既要体现对于同一类型课文的普适性,形成一定的问题模式,又要根据实际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最后,加强监督,促进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利用每日早读培养朗读课文的习惯,提前制定预习提纲,确定预习策略,通过多种方式检查预习结果,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单独一课的预习无需面面俱到,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重点,无论是实虚词,词类活用还是特殊句式还是思想感情都要择重点进行击破,通过文章间的联系构建更大的知识框架。
四、小结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文言文教学观念,通过准确把握考点,明确预习方向,甄选预习内容,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指导预习,建立长效预习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走好史传文学习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当如何借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27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41.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