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基本技法
2017-06-15潘秉雄
潘秉雄
摘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教会学生如何读懂文言内容,把握文章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突破此瓶颈的关键,还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推断意义;基本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05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35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考中必将倍加到高考命题组的青睐,从而不断唤醒和引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温和重视。但是,毕竟年代相隔久远,古今语言表达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考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比较费事,要取得理想的成绩也就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不能读懂原文,不好准确把握文意,而要达此目标,最重要的还在于能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以求对学好文言文和在高考中大有裨益。
一、语境释义法
文言实词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而且其义项也多种多样,要求考生完全采用逐词逐义去识记,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一)使者怒,欲并劾勤(人名,徐勤),勤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改变)
(二)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蒋贵)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充:担任)
(三)阿台方牧马,(蒋)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dú)惊马,马尽佚。(佚:散失、跑散)
二、形旁释义法
在汉字中,大多数的字都是形声字。我们根据形声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解释某一字的含义,便就可以完成对一些文言实词的解释,这种方法叫做形训法。形训法也不失为一种省时又高效的实词释义方法。例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形旁为左耳旁,与“阜”有关,这里的意思为“台阶”);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形旁为右耳旁,与“邑”有关,这里的意思为“作为边邑、作为边界”);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顾:形旁为“页”,与“脖子”有关,这里的意思为“回头、回头看”)。
运用形训而产生的词义一般都是实词的本义,而其引申义、比喻义又与其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掌握了一词多义演变时逐步延展的一些规律,我们就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个完全符合语境的词义。如“迁”的本义是“迁移”,由其逐步延展的引申义、比喻义分别为“变化”—“升职”—“降职”—“放逐”。不难看出,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有个别到一般;礼仪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迁之(迁:变化、改变、变动);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迁:升职、升官);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降职、贬官);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放逐、流放)
三、课文释义法
高考中考查到的文言实词,通常是选自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的实词,释义也往往是常见的意义,而这些常见的意义至少已在课文中出现过。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虽然“行”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其意义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为此,碰到这些文言实词的释义,我们可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从课文中回忆出相关的词句,便可做到准确判断。例如:(朱)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课文《陈情表》中就有: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会暮,约诘朝(jiécháo,次日早晨)合战(会:恰逢),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会其怒,不敢献(会:正好、恰好)。
四、句式释义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例如:文过饰非 (由“饰”推断出“文”的意思为“掩饰”);齐人追亡逐北(由“亡” 推断出“北”的意思为“逃跑的人”)。
五、通假释义法
“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借用的字就是假字,原本应用却未写的字就是本字。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例如:再四皆不然(然:通“燃”,点燃、燃烧);而(申)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通“猝”,仓猝)。
六、成语释义法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大都是脱胎于文言文,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姻缘联系。因而,借助识记过的相近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联系成语释义,首先要注意选取与古汉语句子中的实词在意义上相对应的成语,其次要注意该成语所含有的古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例如: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靠近),成语:日薄西山;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成语:阿谀奉承。
七、语法释义法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状补”。其中,主语、宾语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谓语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状语由副词、能愿动词、介宾短语来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来充当,补语由介宾短语来充当。
古汉语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在表达上往往有一些区别,在分析时宜按照现代汉语的形式从句子内部结构来考虑,特别是要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情况。从语句分析来看,凡是处在动词谓语(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名词、代词)以外的其它词,都可看做某词或用为动词(名词)。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法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可一题多法,灵活运用,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词不离句”,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平日的学习和训练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操练,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的竞技场上,也就会熟能生巧,感到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语文)[J].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1):55.
[2] 侯仰斌.高考古诗文阅读强化训练(修订版)[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24.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