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

2017-06-15李娜

新闻爱好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高频词人民日报

【摘要】以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人民日报》1950—2015年之间所刊发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发现,高频词在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建构中发挥了能动作用,且和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从不同时代的高频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妇女形象作为一个动态主体,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妇女形象;高频词;批评话语分析

社会学理论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塑造角色模式,达到大众认同。报刊等传播媒介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是角色模式塑造的重要渠道。很多学者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主体,如风笑天[1]、闫桂媚[2]把《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及女性角色形象的选择和推崇。他们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角度对女性形象和媒体话语进行探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多是妇女杂志,研究范围缺少广阔性;(2)研究视角多为内容分析,对于媒体话语如何参与女性形象建构没有给予专门关注;(3)研究手段多为个案分析,较难弥补直觉推断带来的缺陷。

随着批评话语分析和传播学界面研究的交叉相融,越来越多的社会语言学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关注语言如何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意图,而是从“语言反映论”进入“话语建构论”的领地,通过话语分析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进而认识话语对身份的建构、对事实的折射、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等作用[3]。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媒体话语和女性身份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话语分析揭示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和角色定位,对媒体话语在女性形象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讨,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把《人民日报》在1950—2015年间的妇女节专题社论评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批评话语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新闻话语、身份建构和妇女媒体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批评语言学,这是一种“致力于揭示和解释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4]。它主要研究话语实践是如何被社会现实所塑就,同时又对社会现实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的学者如田海龙教授也指出,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重视语境在话语产生、传播中的作用。[5]它主要通过对于话语所做的语言学分析,指出话语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将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文本中的词频(frequency)、关键词(keyword,有的研究者译为主题词)、搭配(collocation)、词丛(cluster)、型式(pattern)等语料库提供的文本语境信息的考察,探索话语的内在意义。例如McEnery等广泛收集对伦敦奥运会的中英文报道,通过搭配和关键词分析了举办奥运会是否对英国国家声誉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6]在国内,利用语料库对于媒体话语进行分析的研究刚刚起步,比如钱毓芳收集了《太阳报》《人民日报》在“9·11”前后涉及恐怖主义话语的语料,通过关键词、词丛、索引行、搭配等手段来研究中英两大报纸对恐怖主义话语的建构[7];Zhang通过《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话语进行分析,进而观察中国如何看待自身崛起[8];李娜通过对西方主要媒体中关于中国女性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通过对词丛、索引行以及引语、搭配等进行语料库研究,观察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女性时的潜在态度和立场[9]。

隨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大有增长之势,语料库分析能够强化、反驳或者修正研究人员的直觉[10];通过语料库可以观察到不断重复的语言,这些重复使用的语言能帮助人们辨别隐含的意义,更清晰地识别和描述语篇[11]。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收集了1950—2015年间《人民日报》刊发的妇女节专题社论评论,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语料全部来自“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通过选定特殊时期“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一特殊日期,对于作者限定为“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进行搜索,共选取不同年份、符合要求的社论评论文章39篇。

我们把这39篇社论评论建立成一个专用语料库,共有48309个词符(token),运用绿色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4.3w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同时将McEnerry & Xiao的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作为参考语料库,以期对社论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法,主要关注这个专门语料库中的高频关键词和词簇的问题。

二、主要发现

本研究对《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语料库分别从高频关键词、词簇等方面进行统计、观察、分析。关键词是语料库语言学中常用的指数,指某篇或者某一批语篇中与其他参考语料库相比明显高频的词汇[12],为了突出这一特征,我们在本研究中使用“高频关键词”这一概念。通过观察关键词以及进行相关语料库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给定文类或主题文本的词语特征[13]。词簇指的是语料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两词或两词以上的结构,在计算语言学领域常常使用N-gram(N元组)的说法,在AntConc软件里,以某个词为中心词的结构就是一个词簇。词簇未必是语法和语义上完整的结构,比如“妇女在”是一个三字词簇,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法和语义单位。词簇分析可以观察高频词出现的语境特征。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用来揭示语篇的内容大意、文体风格、关键词之间的语法和语义联系等。提取关键词需要使用参考语料库,在本次研究中,参考语料库选用的是兰卡斯特语料库。为了保障语料均衡,我们把1950—2015年之间的社论评论分成5个时间段的语料,分别是50年代、60年代、70—80年代、90—00年代、11—15年代,(除了最后一个时段,其余时段都有10篇左右社论评论)分别和兰卡斯特语料库进行比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建设、工作、男女平等、事业、社会主义、儿童、改革”等属于高频出现在妇女节社论评论中的关键词,因此可以推断在这65年间,中国社会对于妇女在社会发展、改革建设、男女平等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是把这几十年的社论评论文本按照时间发展,做进一步的细致观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存在的差异(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关键词中有一些静态语汇,它们在不同的年代都频繁出现,显示了国家在这些语汇背后比较恒定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它们包括“工作、劳动、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等。可以看出,作为官方主流媒体话语机构,《人民日报》在建构妇女形象方面,更关注妇女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社会职能,因此“工作”被作为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被充分予以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妇女的“劳动”身份是她们的重要社会身份,在此基础上,也能实现她们的社会权益和利益维护。

这些保持在高频关键词表上的关键词稳定地、连续性地出现,强调了国家通过媒体话语对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身份和重要性的肯定。但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关键词表也存在着动态变化的部分,这显示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国女性形象在媒体话语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保持着律动和同步。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键词表上比较高频的词是“婚姻、家属、政治、革命、思想”等。这一方面显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政治、革命、思想”作为那个时期的时代话语,在妇女节社论评论中也有鲜明体现。而“婚姻、家属”的关键词则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被动员起来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劳动,成为劳动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时她们面临的主要阻碍,是封建时期对于“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惯性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的社论评论通过强调妇女在婚姻中和男性平等的地位,鼓励她们说服自己的另一半,顺利地加入到生产劳动队伍中来。

社会进入70—80年代,“斗争、革命”的频次在下降,让位于“竞争、改革”。这显示了社会的重心由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转向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在90年代以后,“劳动”的词汇频次开始降低,而“事业”作为新的语汇进入媒体话语中,甚至超过了“工作”的频次,而到了11—15年代,“劳动”已经失去了高频词的身份,转而让位于“工作”和“事业”。这一时期“男女平等”也成为高频词,呼吁社会关注女性“性别”的特殊性,实现女性“权利”,并且可以看到除了强调女性在“工作”中的角色,“家庭”和“和谐”也被当作重要的社会角色话语高频出现。

当联想到社会环境和现实,我们不难理解这种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体关键词所发生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百废待兴,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十分稳定。这一时期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带有浓烈的政治斗争色彩,呼吁中国女性对抗封建婚姻制度、做好“贤内助”的角色,甚至直接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保卫祖国的工作中来。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一种战斗的、可以和男性一样参加斗争的、去性别化的“战士”的形象。

第二个时期(60年代),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进行各种基础建设,其中农业发展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中国妇女形象被塑造为“劳动能手”。她们不再被局限在家庭里,而是成为生产劳动的主体,在生产劳动中做出突出的成绩被奖励和宣传。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以新中国为本位、以参加生产劳动为实现途径、以像男人一样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导向的“铁姑娘”形象。

第三个时期(70—8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一切社会活动都围绕政治斗争展开,中国妇女也被号召加入到这场斗争中来。这一时期的社论评论文章中话语“革命”色彩非常鲜明,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斗争的、有政治雄心、有革命力量的形象。80—90年代,妇女又成为被解放的对象,但这一轮解放主要在精神领域展开,妇女和儿童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而她们也被号召要提高素质,面对时代挑战,奋发进取,加入到两个文明建设中来。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形象不再像以前一样被塑造为和男性没有差别的斗士、革命伙伴和生产劳动能手,而是被赋予了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成为“巾帼英雄”,经历了“性别化”的进程。

社会进入21世纪,社论评论文章中,男女平等被一再强调,说明社会开始正视男性和女性的自然差异,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才可以推进和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么迫切,受教育的女性比例在升高,各行各业都有女性可以胜任和作出贡献的工作,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提出“男女平等”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已经不同于以往时期帮助女性挣脱封建家庭制度束缚,争取到可以工作的权利,而是倡导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可以更加客观和公平,使女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平等。

(二)词簇及其语境分析

词簇表有两种,一种是包含检索词的词簇表,一种是不包含检索词的词簇表。在1950—2015年《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语料库中,我们首先提取不含检索词的词簇表,目的在于确定在自然状态下有哪些高频出现的词簇。鉴于汉语中双音节词汇的比例比较高,我们选择词簇长度是“四字”的词簇表进行观察,发现排在前位的词簇有“广大妇女、妇女群众、妇女工作、中国妇女、妇女解放、劳动妇女”等。然后,我们继续提取含有检索词“妇女”的词簇表,目的在于确定和“妇女”相连用的高频语汇都有哪些。发现排在前位的词簇有“妇女的、妇女群众、妇女工作、妇女解放、妇女在、妇女们、妇女儿童”等。

结合词簇表和高频关键词表,我们决定把“妇女工作”和“妇女解放”作为进一步观察的检索词进行分析研究。

在1950—2015年《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语料库中,最高频词是“工作”(233次),另外有“妇女工作”(63次)。通过检索和“妇女工作”共现的语境,我们发现,在“妇女工作”的前面经常出现的名词性语汇有“党、党委、各级党组织、党的总任务”等,动词性语汇有“进行、重视、做好、加强、开创、搞好、推动”等。在“妇女工作”后面经常出现的名词性语汇有“委员会、任务、领导、中心内容、根本环节、落脚点”等,动词性语汇有“做得(更切实)、做得(更好)、深入、遵循、抓起來”等。从这些高频搭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妇女工作方面,《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作为机构语言,始终强调党和党委对于“妇女工作”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认为党和党委是做好该项工作的主体。

在1950—2015年《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语料库中的另一高频词是“解放”(145次),“妇女解放”(48次),“解放妇女”(3次),“妇女解放运动”(14次)。通过检索和“妇女解放”共现的语境,我们发现,在80年代以前,在“妇女解放”前后经常出现的语汇有“社会主义革命、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民族解放”等。而在80年代以后,和“妇女解放”共现的语汇则是“发展、男女平等、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等。

“妇女工作”和“妇女解放”在不同社会时期相关语境的变化,显示了这样的规律:在官方主流媒体中,依然存在通过国家话语建构的方式,生产和操纵妇女解放话语的现实。这样的话语型式给妇女解放模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使之同时具有了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印记。妇女解放从诞生伊始就从属于民族、国家、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国家建设的附属运动。另外,中国女性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在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方面具有先天弱势,虽然每个时代都有走在前列的优秀女性,但对于整个女性群体而言,把“妇女解放”发展成社会运动,确实不足以为继。而国家话语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发”“促进”的作用,通过“话语先行”,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苏醒。

三、结论

《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积极地参与了中国妇女形象建构的过程,它的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动态的主体,在媒体话语中被建构,这种建构过程也具有动态变化性。中国妇女形象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第二,妇女形象的建构始终依附于不同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在扫除封建桎梏时期,妇女形象被建构为“贤内助、好家属”;在政治斗争时期,妇女形象被建构为“女战士”;在国家劳动力短缺时期,妇女形象被建构为“劳动能手”;在经济建设时期,妇女形象被建构为“红旗手、铁姑娘”;在国家政策调整,城市职工相对过剩的时候,妇女形象又被设立为“勤俭持家积极分子”,成为“勤俭建国”方针的重要补充[14];在改革开放时期,妇女形象被建构为竞争、上进的“时代新女性”等。

第三,媒体话语通过建构国家所需要的女性形象,来确立妇女解放的内容和妇女个体的价值追求。当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时,参加生产劳动就被宣传为实现女性主体化的重要途径,妇女解放内容被设定为“在生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妇女被鼓励要克服脆弱、娇气等缺点,甚至否定性别的自然属性,走出家庭,向男性看齐。而随着社会发展,妇女解放的内容则被设定为“加强道德素养,自尊、自爱、自信”,妇女被鼓励要“努力营造幸福家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总之,《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能动地进行了中国妇女形象的建构,这种建构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它的合理性在于充分关照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中国妇女形象的建构,并且通过特定的话语型式,来确立妇女解放的内容和妇女个体的价值追求,引导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但是其合理性不能遮蔽其局限性。首先,《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所代表的国家话语依然强化了“国家解放妇女、男人解放女人”这样的话语刻板印象。按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所有的权力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它[15]。国家在无意识层面存在的这种话语霸权倾向,可能会导致妇女解放话语生产落入这种霸权话语秩序不可自拔。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官方媒体对于女性解放的话语中,始终存在着“责任大于权利”“义务遮蔽权利”的话语暗示。女性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始终无法突破“被解放”的限制,无法达到“自我解放”的境界。

从对《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社论评论作为一种主流的官方话语,它所建构和传播的女性价值观念和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互动关系。不同时期的社论评论倡导着不同的理想女性形象,在时代变迁中,这种理想形象也发生着变化。中国妇女形象从被解放者,到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再到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中国妇女形象和中国社会的变迁保持着相同的节奏。

参考文献:

[1]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社会,1992(7).

[2]闫桂媚.19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8(10).

[3]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5.

[4]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95.

[5]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5.

[6]McEnery,T.A.Potts &R. Xiao.2013 London 2012 Games Media Impact Study[EB/OL].[2014-07-23].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ondon-2012-media-impact-study.

[7]钱毓芳.英国《太阳报》关于恐怖主义话语的主题词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4).

[8]Zhang Weidong. New assertiveness and new confidence- How does China Perceive Its own Ris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Daily Editorial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2012(1),1-23.

[9]李娜.西方媒体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0]Partington,A. The Linguistics of Political Argument: The Spin Doctor and the Wolf-pack at the White House[M]. London: Rutledge, 2003.p12

[11]Hunston,Susan.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123

[12]何安平.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4.

[13]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86.

[14]光梅红.20世纪50年代“劳动光荣”话語的建构与中国妇女解放[J].妇女研究论丛,2014(2).

[15]福柯.必须包围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高频词人民日报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