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万亿大生意怎么做
2017-06-15刘琳
刘琳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
作为高峰论坛的诸多成果之一,中国与6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以期实现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
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指出,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2万亿美元的商品。在振兴相互投资方面,参与方将彼此加强投资合作,以投资带动贸易,加大区域价值链投资。未来5年,中方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预计将达到1500亿美元。
统计显示,从2014年至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据商务部部长钟山介绍,鉴于我国8万亿美元的进口总量,这意味着到2023年,我国1/4的商品进口将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推动新型全球化
峰会召开,正值全球化遭遇严峻挑战之际。
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3%,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贸易增长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为过去50年所罕见。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英国“脱欧”等各种影响世界经济的“黑天鹅事件”,让经济全球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全球化遭遇挫折,恰恰说明全球化需要变革。”中国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表示,过去的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区块化、碎片化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全球化受挫的重要原因。如何让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到全球化之中,让大家利益共享,是新型全球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可谓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新型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是未来新的世界经贸格局的引领者。”赵磊说。
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已经超越了一般性地区间的合作,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本次论坛展示了过去三年多“一带一路”的一系列经贸合作成果: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说上一轮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区域的不平衡,那么‘一带一路则能覆盖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区域和领域,促进这些地区商品、资金、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贸易投资的再平衡。”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所长助理刘卫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說。
酝酿经贸新格局
“一带一路”促进全球经贸合作的更多举措纷纷出台。
根据5日14日论坛发布的《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2万亿美元的商品,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合作实施100个贸易投资促进项目,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区……
多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一揽子峰会成果的达成,将令我国经贸格局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出现新的变化。
从贸易规模上看,伴随着进口博览会的启动,未来我国的进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我们举办的广交会等,都是为了促进贸易出口,而进口博览会将令进出口更加平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这也是为全球贸易的平衡做出贡献。”
从贸易结构上看,新的变化也在逐渐显现,亚非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将在我国的经贸版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未来中国要厘清三个市场的定位。一是欧美国家,由于其市场较为发达成熟,和他们的贸易投资应强调“适应”二字。
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经贸往来,应做好“稳定”二字。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周莺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的第一贸易伙伴均为我国,便属此列。
对非洲、拉美、东南亚那些目前市场份额不高、但潜力巨大的市场,魏建国认为则要重点“培育”。比如非洲有十几亿人口,虽然现在市场规模较小,但发展速度很快、具有后发优势。
本次论坛的投资贸易成果清单,就充分显示了这一政策意向。比如,中国同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等30多个国家政府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与格鲁吉亚政府签署了自贸协定文件;与斯里兰卡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投资与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
推动标准国际化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中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大国角色,将从过去的“以量取胜”,越来越体现为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国际经贸投资中,普遍存在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劳工保护等壁垒。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也存在很多技术不对接的地方,“比如铁路轨道宽度在中国、欧洲和东南亚都不尽相同,货物进入其他国家必须换车重新装载,无疑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带来很大不便。”
怎样能让各国无论在政策准入上、还是技术指标上,做到标准一致,是中国未来需要着重发挥力量的地方。
本次论坛中,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标准认证协议,成为经贸合作成果的一大亮点。比如,与俄罗斯、马来西亚、瑞士、土耳其等11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
“这些协议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抓手,在这些协定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去推动各国标准的协商,实现标准的国际化,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契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记者说。
刘卫东认为,参与和引领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我国的企业和产品无论在环保要求还是在技术能力上自身过硬。因此,未来要着重引导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纺织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同时推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产品和项目走向国际市场。